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14篇鸣机夜课图记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2)苦儿幼不能执笔( )
(3)无误,乃已( ) (4)与轧轧相间(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旋复持儿而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儿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每天 苦于 停止 间杂
2、D
3、(1)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
4、答:.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翻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
阅读《鸣机夜课图记》,完成第 31 ~ 34 题( (16 分) 鸣机夜课图记 [ 清 ]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 ① 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
( 扬州)阅读《鸣机夜课图记》,完成第31~34题((16分)
蒋士铨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
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
②〔纺绩〕织布。
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④〔夏(jià)楚〕责打。
【试题】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学。科。网]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
2.(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
(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作者介绍】
蒋士铨(1725~1784) 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曾主持□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蒋士铨是乾、嘉时期一个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蒋士铨也写词和散文。此外他还是位重要的戏曲作家。
【译文】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
【简析】
写母亲教作者读书的方式。这一部分紧扣题目“鸣机夜课”,可分三层。“记母教铨时……我何以见汝父?”为第一层,“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点“鸣机”课读。“儿怠,则少加夏楚”,写课读之“严”。“旋复持儿泣”,写母亲对儿的疼爱,爱而不失其严。“怠”而“夏楚”,却又“持儿泣”,反映母亲的心理矛盾。一个“少”字,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理解,母子深情含蕴其中。“至夜分寒甚……鸡鸣卧焉”为第二层,写深夜课读。这一层最为动人。“夜分”一语,写课读时间之久,“寒甚”二字,明课读境况之劣。在这样寒冷的深夜,母亲仍不辍教作者读书。“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慈母形象,跃然纸上,慈而不废其学。“读倦,睡母怀”,勤苦如此。不久,母亲又把作者摇醒,“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重重心事,种种情怀,全由“泪方纵横落”这五字出。“诸姨尝谓母曰……妹何托焉?”为第三层,前两层直接描写课子之严,这一层侧面描写何以严,殷殷希望,和盘托出。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 ):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每天 ) (2)苦儿幼不能执笔(苦于 )
(3)无误,乃已(停止 ) (4)与轧轧相间(间杂 )
3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3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答: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答: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答:这是尽可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条打一仗。
3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答:.赞同。 看不清楚 蒋母严于教子,正是 苦其心志 ,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翻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 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 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 可以醒了! 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各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为了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文言文《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字守箴,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画好了这张图,母亲看了,非常喜欢。所以,我特地把我母亲勤劳的一生,写了这篇概略的记叙,为的是请求着书立说、鼓励人们善行的大人先生,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译文: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为了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我十岁时,父亲回家来了。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案,母亲总是拉着我立在他桌子前面说:您不要忘记,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
过了十年,我们回乡,在鄱阳县定居下来。己巳年,有位南昌的老画师来到鄱阳,年纪八十多岁,满头的白发长过两耳,能够画人的相貌。我请他来给我母亲画幅小像,因此,我请示母亲,画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问她:娘用什么来娱乐,把这些画上去让娘高兴。母亲伤感地说:唉!自从我到蒋家来做媳妇,常常把赶不上侍候公婆认为遗憾;到今天,在忧愁和痛哭里过了几十年:哭娘、哭爷,哭儿子、哭女儿短寿死去,现在又哭丈夫了!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么高兴的啊!我跪下说:尽管如此,娘有没有想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却还没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画在这图像上,行不?母亲说:只要我儿子和新娘子能够勤勤恳恳,不就可以了吗?在布机声里夜里教你念书,我老太婆的愿望就够了,其他还有什么乐趣啊!于是,我从母亲处退出来,去把她的要求告诉了画师。画师就画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里四面空敞,中间挂盏明亮的灯;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间排一座布机,画我母亲坐在机上织布,我妻子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屋檐下横摆一只书桌,映着桌上的烛光靠着窗栏上读着书的,是我,台阶下一座假山,阶边的花和盆中的兰,抖抖瑟瑟,在微风和清凉的月光下摇动。那个蹲在梧桐树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着短发、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书童阿同、丫环阿昭。
《重到沭阳图记》阅读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学科#网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学科%网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试题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 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己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纺织、编织
B.十八归先府君 归:归来,回来
C.即怒而弃之 弃:不理睬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 延:邀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
解析:B(归:出嫁)
解析:C(①仅是说教儿识字的严格要求,⑤是说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阅读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各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 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 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 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 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 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母亦抱儿而悲; 檐风几烛,若愀然助入以哀者。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 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 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 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回,泣 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母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闾党姻娅,一 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 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 日:“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 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2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纺织、编织
B.十八归先府君 归:归来,回来
C.即怒而弃之 弃:不理睬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 延:邀请
解析:B(归:出嫁)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C(①仅是说教儿识字的严格要求,⑤是说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
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
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
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就�
解析:A(带着儿子寄食外祖父家是为了便于丈夫在外游历,不是亲戚族人称道的原因)
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儿一,不肖,妹何可托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谁呢?(儿一何可托各1分,句意1分,共3分)(2)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何以行乐图各1分,句意1分,共3分)(3)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画里也该可以吧。(志致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训练含答案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 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
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u)〕句子中间停
顿的
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小题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小题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a.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b.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小题1】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
【小题1】a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
b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a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拟写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b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出“铨亦泣”的主要原因即可。
李蟠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②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③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选自《徐州市志》,有删改)
注: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10.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移俗易 改变
B.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 距离
C. 行三年而大治 治理得好
D. 余披图而拜 穿、穿戴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士歌于庠 不拘于时
B. 苟以实心而行实政 苟以天下之大
C. 君其为我图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因援笔而为之记 �
B. 李蟠认为,一个地方会因一个人而出名,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出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出名、徐州因为苏东坡而出名。
C. 姜知府凭借诚心,施行仁政,故政务处理及时得当,很快就实现政风教化,最终达到了古今之人不能及的治理高度。
D. 李蟠认为,姜焯命人绘制徐州山水图,体现了他对徐州治理的用心,此图也可以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
(2)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
【答案】
10. D
11. B
12. B
13. C
14. (1)山河还和原来一样,人和事物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治理黄河的许多功迹,那些散失的事迹还有吗?
(2)我据此就明白您的志向了。曾经读苏东坡治理徐州时上奏皇帝的奏疏,对整个徐州的形势了如指掌。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D项,“余披图而拜”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我打开(翻阅)图就恭恭敬敬”,所以“披”:打开或翻阅。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在平时对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B项,“以”,前后两个都是“凭着、凭借”。A项,“于”,介词,在/被。C项,“其”,语气助词,一定/代词,指赵国。D项,“因”,因此/凭借。故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中根据大意推断,“公绘此图”是主谓宾结构,“屏帷之间”表示处所,“列之屏帷之间”是状语后置句,所以应在“此图”与“列之”之间断开,排除C、D项。“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句式一致,“所注”“所自出”是所+动词的所字结构,所以在“所注”后面要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最终实现了古今之人达不到的治理高度”不准确,文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1)句中关键词:“人物”,人和事物;“非”,不一样;“河”,黄河;“轶事”,散失的事迹。第(1)句中关键词:“有以”,据此、有……依据;“尝”,曾经;“书”,奏疏。
参考译文:
自古名士贤才出任一郡长官,(实现)政风教化,恩泽四野,风气为之一振,恶俗随之改变,学子在学校歌声朗朗,农夫在田野其乐融融,商人在街市人头攒动,一时之间,气象不同,而境内的城池山川也就觉得特别奇特。因此,(他们 )这些人为地方增加了名气,并且(这个地方)也借助了这些人的名声,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传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著名,徐州因为苏东坡从而更加扬名。没有别的原因,是敬重这个人因而敬重这个地方。
如今距离苏轼治理徐州已经六百多年了。昌邑曦翁姜知府来管理这片地方,到任之时,登上黄楼向西眺望苏堤,慷慨怀想:山水依旧,人世已变,寻访过去治理黄河取得成效的诸多事迹,那些散失的故事还在这里吗?如果凭借诚心来实行仁政,哪里还有自古及今都赶不上他的情况呢!政务处理及时得当,一个月就实现了政风教化,实行三年,(徐州)就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到今天以历七年,始终如一日。偶尔在公务闲暇时,在放鹤亭上宴请宾客。(见)席座上有善画的人,就笑着对他说:“你没看见那群山耸立,而黄河横穿其中吗?百姓性情多刚勇,我(凭借教化)使他们变得柔和。你没看见那高阔的九里山,淮阴侯韩信的营垒好像还在;高峻的鸡鸣山,张良的箫声就像昨天吗?我和乡里父老共享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生活安定,人口增长,本来就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你没看见那奎阁在城东南光彩照人,奎峰在南岸耸立,和天上的文曲交相辉映吗?生活富足之后兴教,对百姓子弟进行教育,我盼望已经很久了。请您一定为我画这幅图。”
图画好后,拿来给我看,我打开图就恭恭敬敬地说:“我据此就明白您的志向了。曾经读苏东坡治理徐州时上奏皇帝的奏疏,对整个徐州的形势了如指掌。今天您绘制此图,安放在屏帷之间,坐在卧席之上,眼睛看到的地方就是政令制定(推行)的地方。那绘制并安放全州地图的原因,一定是又有超过苏轼谋划之外的地方,那么今天这幅山水地图,把它作为日后面君奏对时的先行资料可以吗?”因此(我)提笔来写下这篇图记。
游凌云图记阅读答案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②。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18.(1分)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19.(2分)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21.(2分)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8.桐城派(1分)
19.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2分)
20.B(2分)
21.(2分)参考角度:
句式上,整散结合。运用动词如“携”、“挈”、“攀援”等生动形象地表现登山之乐;运用对偶如“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化用苏轼名句,文意典雅,如“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表现登游凌云的超然洒脱,心旷神怡。
22.(3分)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1分)因为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但他仍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寄情山水(意思对即可。)(2分)
【译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
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在这时(卢君)感到非常快乐。(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的,到了卢君却能够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那么卢君(先生)给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