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14日半夜到7月15才是鬼节,又叫“中元节”。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7月14鬼节最新3篇,仅供参考。
鬼节祭祖
1、祭祖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按我国的习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结语:中元节因为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在南方地区,祭祖的活动早在进入农历七月份就已经开始了,反而在七月十五当天人们是不祭祖的。
2、流放河灯
鬼节放河灯
虽然鬼节一词很吓人,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鬼节只是个与先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是值得庆贺的,因此在以前就会张灯结彩,甚至还会在河流放置一些河灯,毕竟以前的人们认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而放到今天来看,放河灯这个习俗,已经变成一种普通的游玩活动了。
3、祭祀土地
在某些地区,中元节还会选择祭祀土地,具体的做法如将祭品撒进田地,或斟酒几杯,完毕后再用祭祀的纸来烧,还需要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上,以此来祈祷获得好运,希望能够丰收,希望家庭幸福安稳,还有一些地区甚至会集体到寺庙祭祀土地,那场面颇为壮观。
鬼节祭祀
4、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5、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以船祭祀
鬼节放焰口
6、烧袱纸
烧袱纸的习俗一般在四川省内比较流行,他们会在中元节用各种纸钱叠在一起,然后封成一封封更小的,然后上面就会写着收受人的名字或昵称,因为在当地曾经流传,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当天,是鬼门打开的日子,各家都要“施孤送孩”。例如成都一带人们就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各种祭祀的语句,说完后再端到屋外焚化。
农历7月14日半夜到7月15才是鬼节,又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相传阴间地府的鬼门关大开,无数鬼魂涌到阳间度假,阳间便成为「它们」的散心地,可谓「阴气冲天」。每年鬼节期间,传统习俗?会预备祭品来安抚鬼魂的,祈望「它们」吃饱食醉及收了衣钱财物之后,安守本份不要在阳间搞事。 人性有分正邪善恶及七情六欲,鬼的心性也同人类无异。假若「它们」循规蹈矩故然是好,但当中有些带著妒气 戾气 怨气、霸气 邪气 杀气等不祥之气到来,而且更是冥顽不灵的那就麻烦了。鬼性难测,为免有不测之灾出现。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这段记载: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木莲,他的母亲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木莲虽然神通力最强,却始终要看着母亲受苦,无能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让木莲宴请十方僧侣斋食,等十方僧侣为木莲的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木莲母亲可以得到安宁。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七月十五,鬼节前后三天,家里一旦丢了东西,就不能找了。
这规矩,是老街大油商海爷府上的大奶奶立下的。
照大奶奶的说法,鬼节那几天,到处都是鬼,鬼看见喜欢的玩意儿,顺手就拿去玩两天。人若是找急了,东喊西叫的,鬼会不好意思,一不高兴,就把东西给毁了。人生苦短,干吗要跟鬼过不去?
往常的鬼节,府上也就丢个盆啊勺啊,或者斧子剪刀的,且鬼节一过,大多还都找着了。可这一次太蹊跷了,竟然丢了个活生生的大姑娘!
姑娘名叫小翠,是大奶奶的贴身丫头,平日里,她伺候大奶奶的起居,比伺候亲娘还细致。
大奶奶吸水烟,烟丝是从南方运来的,用青纸包着,胭脂盒般大小。打开一闻,三步开外有奇香,据说京城老佛爷最爱这个。
这烟易潮,潮了还不能暴晒,否则会走味。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在特制的铁板上,用火来炕干,边炕边用食指快速拨动。小翠每炕一回烟,指尖都有个亮晶晶的小水泡。
小翠失踪那天,随大奶奶到街上闲逛,大奶奶看街边金灿灿的炸香干很诱人,忍不住尝了两串,谁料不久便觉得肚子疼。大奶奶急匆匆去了茅房,便让小翠在外面守着,等大奶奶出来一瞧,小翠就不见了。
丢了小翠,大奶奶那真是跟掉了魂儿似的,茶饭不思,连水烟也不吸了。老爷怕大奶奶急出病来,派人四下寻找,可找了几天也没音信。
大奶奶叹道:“别找了,一定被哪个冤鬼借去了,你找太急,鬼会伤着小翠的……”大奶奶这话一下子让人想起头两天的怪事儿。
那天,因为觉得阴气重,大奶奶请了一副刚开过光的念珠,从小翠手里接过来线竟断了,珠子掉了一地。
大奶奶宽慰小翠:“遇上邪事,晚上放几盏荷花灯吧。荷花灯能搭救冤魂驶进南海,这叫慈航普度。”
当晚放灯时,别人的灯都漂得很远,唯有小翠的灯走走停停,漂到河中央时,竟沉了。
联想到这些,大伙对大奶奶的说法就更深信不疑。然而,半年过去了,尽管大奶奶经常拜佛、施善粥,可这鬼还是没有把小翠还回来。
人们便开始流传,说那天大奶奶身上带了不少银两上街,大奶奶去茅房把钱囊放小翠手上了。小翠见财起意,被娘家人藏起来了。
话很快传到小翠家人耳朵里,一家人百口莫辩,就拖家带口地跪到大奶奶府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冤。
大奶奶扶起小翠父母:“小翠对我贴心,这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我清楚。”
听罢,小翠她娘一把拉过小翠的'妹妹小梅:“大奶奶,这是小翠的妹妹小梅,以后就让这孩子到您跟前使唤了,干个粗活,学点规矩。”
大奶奶微微侧脸瞅小梅,面皮细嫩,五官俊秀。特别是那一双眸子,恰如十五的明月,又如一对金灿灿的铜铃,仿佛眨一下就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多大了?”大奶奶问。小梅微微颔首,丝毫没有乡下闺女的畏缩怕生,声音似杨柳拂风般从容柔和:“回大奶奶,小梅十六了。”
大奶奶长哦了一声,乍听却像叹了一口气。半晌,点了点头,算是应允留下。
别的丫头刚进门,免不了挨骂受罚。可小梅举手投足好似被人调教过,章法礼数样样周全。
大奶奶家伙食好,但小梅从来只吃八分饱,且不食鱼虾,怕身上腥气,冲撞了别人。豆蔻年华长相又甜美,很快府里的人都喜欢地了。
这些喜欢小梅的人里面,就包括老爷。
这天,天气炎热,老爷书房的门窗突然关了。半响,吱嘎一声,老爷出来了,满面红光,好似饮了美酒。
小梅也低眉颔首地走了出来,边走边整理衣襟,将额前汗湿的发丝理顺,俩眼东瞟西瞄,好似夜间出来的小老鼠。
小梅到园子里给老爷煎水泡茶,远远地看着刘婆婆走了过来。
刘婆婆以前是老爷母亲房里的丫头,后来腮里头起了块瘤子,半边脸鼓得老高。当丫头不妥,嫁又嫁不出去,遂留在了府里,干不了场面活,就看管府上的花草树木。
府上的人势利,都没把她放在眼里,只有小梅对她很客气。
小梅给刘婆婆递了个马扎,还从兜里掏了把瓜子给刘婆婆。
刘婆婆盯着炉火说:“这泡茶的水一沸太嫩,三沸太老,只有二沸,声如马蹄,泡茶最好。”小梅笑:“刘婆婆跟过大夫人,见多识广。”
刘婆婆半边脸一抽,像是笑了:“水煮过了火,能凉回去,可做人要过了火,就回不了头了。孩子,你懂吗?”刘婆婆的眼睛盯着小梅,似有一股子锐利,她脸唰一下就红了。
她知道刘婆婆说的是啥,故意装憨:“刘婆婆,我咋听得云里雾里的?”
“刚才这话,我和你姐也说过,她也说没听明白,你可别和她一样。”
小梅没言语,刘婆婆将瓜子壳顺手丢到炉子里,顿时,一条血红的火舌蹿了出来。
“你真以为那荷花灯会那么容易沉?念珠就会那么客易断?你姐如果是鬼借去的,还能回来,要是人弄丢的,恐怕就永远回不来了。”刘婆婆转身走了,小梅脑子里轰的一声,一片空白。
小梅想起娘带她进府的前一天,在她耳边传授男女之事。小梅听得腮红耳热,娘叹口气,穷人家的丫头想出头,只能靠这两下撑腰了……
炉火上的水开了,源源不断地翻滚到炉火里,烧成甑陌灼。
微风吹过,小梅一回头,冷不丁看到远处浓密的花丛中隐约像是有双眼睛,目光穿林打叶,有如腊月的寒风,锋利,阴冷。
小梅走过去,啥也没瞧见。
低头,却见脚下,散落了一地被掐碎了的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