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最新2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

《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 1

开学第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2025开学第一课》,主题是“铭记与奋斗”,还讲了抗日战争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心里暖暖的,也知道了要记住英雄,还要好好努力。

“铭记”就是把英雄的事记在心里呀!节目里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好厉害,战士叔叔们拿着枪,冒着子弹往前冲,一点都不害怕。“刘老庄连”的八十二位叔叔更勇敢,他们为了保护大家,最后都牺牲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都红了。还有杨靖宇爷爷,冬天那么冷,他没有东西吃,只能吃草根和棉絮,却还在和坏人战斗。妈妈告诉我,要记住这些英雄,因为是他们保护了我们的国家,我们才能有现在的好日子。

“奋斗”就是像英雄一样努力做事。新安旅行团的哥哥姐姐们和我差不多大,他们背着小书包“旅行”,其实是给大家唱歌、讲抗日的故事,让更多人一起打坏人。他们走了好多路,有时候只能吃干饼干,晚上睡在草堆里,可他们从来没说过累。节目里还有武器的变化,以前的八一式马步枪看起来旧旧的,现在的歼-10战斗机飞得好高好快,爸爸说这是很多人努力研究出来的,这就是奋斗呀!

现在的我,奋斗就是每天认真上学,上课好好听老师讲课,不做小动作;遇到不会的题目,不着急哭,多问老师和同学;回家后认真写作业,还帮妈妈擦桌子、扫地。以前我遇到数学难题就想放弃,可看完节目里新安旅行团的哥哥姐姐,我就想:他们那么难都不放弃,我也能行!

《2025开学第一课》结束了,可我记住了好多英雄的故事。以后我要把英雄放在心里,每天都努力,做个听话、爱学习的好孩子,长大以后也要为祖国做有用的事,不辜负英雄们的付出!

《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 2

整整两个小时,我像一根被拧紧的弦,随着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呼吸而震颤。节目结束良久,屏幕已黑,客厅只剩钟表滴答,我却迟迟不肯起身——仿佛一站起来,就会踩碎刚刚在心上铺开的八十年光阴。于是任夜风从窗缝溜进来,吹动茶几上那张被荧光笔涂满的便签:铭记不是守住灰烬,而是让火在暗处继续燃;奋斗不是奔向终点,而是把每一步都走成路标。此刻,我愿把这句话拆成八百个脚印,重新走一遍今晚的震撼。

最先击中我的,是“声音的缺口”。节目组把抗战老兵的录音与今天的校园朗读进行“声波叠印”,当1937年的嘶哑与2025年的清脆在频谱图 屏幕里,一位小学生读到“国破山河在”突然停住,侧耳去听耳机里八十年前同样的句子,那一瞬间,他皱起眉,像听见自己未来的回声。我也下意识摸了胸口——原来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而是一根看不见的血管,把氧气输送给此刻的心跳。

接着,镜头切到东北抗联密林。讲解员没有复述课本上熟悉的“林海雪原”,而是掏出一把已经脆化的松针,轻轻一捻,松脂香在聚光灯下炸开。“他们靠闻这个味道判断方向,”他说,“敌人追得再近,只要闻到松香,就知道祖国还在。”我突然意识到,课本里“艰苦卓绝”四个字,原来可以被压缩成一缕味道。回家后,我把阳台那盆罗汉松搬到书桌旁,夜里写作业时,它若有若无的气味让我心安——那是不必声张的坐标。

第三个段落,节目组让三位“和平守护者”同台:一位排雷兵、一位叙利亚留学生、一位曾赴非洲的疫苗工程师。他们带来三件物品:一块被弹片削成月牙的钢板、一张被海水泡皱的难民船票、一支在赤道高温下变形的注射器。主持人问:“和平是什么?”排雷兵说:“是敢把危险留给自己。”留学生说:“是有人愿意给你一张课桌。”工程师说:“是把抗体送进陌生人的血液。”三种口音,三种肤色,却用不同的'语法说出同一句话: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陌生人替你挡住黑暗。我攥紧手里的笔,第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皮肤温度的理解——它不再是政治课本的章节,而是今晚坐在我身边、肤色各异却同样红了眼眶的同伴。

最静默的高潮发生在舞台暗场。灯光只留一束,照在一张空椅子上,椅背贴着“第801位讲述者”。旁白说,那是留给“未来的你”的位置。全场鸦雀无声,连摄影机都停止了变焦。我盯着那张空椅,突然听见心里有一扇门“咔哒”一声开了——那是被“我还年轻”借口堵住的门。原来,历史不仅要求我们聆听,更要求我们占位。那张椅子不会永远空着,它终将写上某个人的名字,也许是十年后实验室里攻克新型病毒的我,也许是二十年后站在边防线上的我。时间不会提前透露剧本,却早已把选择权递到我手心。

节目末尾,没有惯常的集体宣誓,只有一段黑底白字的滚动字幕:“如果你在今天流了泪,请让它变成明天的汗。”字幕消失,片尾曲响起,竟是朴树的《平凡之路》,却重新填词:“我曾经跨过山河的颤抖,才学会在实验室里守夜;我曾经拥抱倒下的同伴,才愿意把疫苗打在自己身上先试;我曾经听见松花江上的哭声,才决定把芯片做成更坚固的盾。”歌声不大,却像在胸腔里点燃一盏矿灯,照见一条幽深的、通往前方的隧道。

我关掉电视,却没有开灯。手机屏幕亮起,班级群里同学们刷着“铭记”“奋斗”的表情包,我却只想做一件更具体的事——把今晚写进日记,然后打开物理竞赛的习题册,把那道困扰我三天的量子阱计算重新推导。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我忽然想到密林里的松针、想到排雷兵的钢板、想到空椅子上尚未写就的名字。原来,所谓“开学第一课”,并不是告诉我世界有多大,而是提醒我:世界再大,也要从第一行公式、第一次实验、第一滴汗水开始占领。

写完最后一页,我走到阳台,城市灯火像碎钻撒满夜空。我深吸一口带着松脂味的空气,对着远处看不见的星空轻声说:“请把历史的缺口留给我,我会用未来的光补上。”风把这句话吹散,也吹亮了我桌上的台灯。此刻,我终于敢挪动脚步——因为我知道,无论走向哪里,那束从八十年前照过来的光,都会在我脚下铺开一条发烫的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