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秀8篇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大自然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秀8篇,欢迎借鉴。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学习技巧

1、借住地图学习

学好地理还需要学生,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因为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省市地貌和位置等。

2、做好课堂笔记

很多人觉得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不需要课堂笔记,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学习观点,地理学习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3、背诵基础知识

地理虽然不像政治、历史科目,那样需要大量的死记烂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基础知识,还是需要进行背诵记忆的。

4、注重总结归纳

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十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的,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把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便于学习记忆。

怎么才能快速学习地理

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紧扣学习主线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2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如何学好地理的方法

1.学习地理,从初一抓起

初一地理中包含了整个地理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非常重要。比如经纬网,等高线,地球运动,世界气候等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后期学习也是经常运用到的,所以要打好基础。

2.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指望着上课睡觉而课下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课堂上认真听课了,真正理解了,课下就不用再费大力气去自学了。况且很多重要的知识和原理隐含在“活动”中,课本中根本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须认真听课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保障。

3.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4.课后巩固练习

练习很重要,习题中有很多与教材所举的例子是同类型的,做习题的同时尽量不要看资料书,凭记性和理解去练习同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一环紧构一环,这样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

学好地理的方法技巧

1、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地图也非常重要。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3.掌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首先要看明白书中所讲的内容。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篇3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一】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二】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趣味地理小知识,地理常识全知道

1: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2: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3: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4:世界最大落差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5: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6: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7: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8:地球表面最低点: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是死海。

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10:世界最长的河:尼罗河

11:世界最大的内陆湖:里海

12: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13: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14: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15: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我国邻国:我国陆上国界长达两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陕”。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着名的“千年古都”。

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它简称“皖”。

五色海 :

红海 位于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因沿岸水中生长着许多红色藻类,海水因此发红。

黄海 位于中国渤海与东海之间,因黄河带入大量黄色泥沙而呈黄色。

绿海 位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因曾有过大量绿色藻类,而得名绿海。

白海 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附近。因长年被冰雪包围。呈白色,故称“白海”。

黑海 位于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因海底沉积着黑色霉臭的烂泥而得名。

五色土 :

黑土 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 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灰蓝土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蓝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蓝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

紫红土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称,因为这里的土是紫红色的。这是由中生代形成的紫红色砂页岩风化而成的土

《有趣的地理常识》

《有趣的地理常识》是讲述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科普读物,内容包括:地理的真相、地理的奇观、地理的迷团、地理的探秘、地理的珍宝、地理的趣闻等。阅读这本书,犹如漫步于地球,不但会让你获得旅游的轻松快乐,而且将使你增长许多地理知识。

内容简介《有趣的地理常识》是一本专门讲述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科普读物,既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也是广大科普爱好者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必备知识书籍之一。

图书目录地理里的真相

你熟悉地球的外衣吗

地球有多大岁数

如果一跤跌进了地心

地心为什么那么热

地球在宇宙中为什么会“漂浮”

两幅奇怪的古画

你能为地球画像吗

大海的深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发生在赤道上的趣事

极地的故事

地球的“头”和“尾”

太阳在黑夜中升起

星星在正午升起

大山里藏匿的秘密

带问号的海水

火焰山

火山趣话

地理里的奇观

大风吹来的高原

大海里升起的高山

珠穆朗玛峰还在长高吗

海岛的前身后世

溶洞之最

水火泉·哑巴泉·药泉

冰岛上为什么有温泉

香河·甜河·音乐河

河流里的“三个为什么”

跳石·雨花石·麦饭石

大理石·云母·蛭石

沸石·石林·蜂窝石

巫山神女·三把刀·灯影侠

可怕的天坑

“峡谷之王”

“月亮谷”

撒哈拉沙漠之谜

“消逝的仙湖”

纸湖·沥青湖·能源湖

变色湖·双层湖·五层湖

会“捉迷藏”的湖

虹吸泉·冷热泉·击掌泉

火龙洞·发光洞·奇风洞

冰川之奇

“地球之最”

地理里的谜团

地震前的地理现象

地球“三大怪”

北纬30°真的那么神秘莫测吗

“长江第一弯”

“骷髅海岸”

“魔鬼三角”

“死亡之湖”

“麦田怪圈”之谜

“吃”掉声音的神秘之地

“怪秘地带”

会走路的石头

“伤心太平洋”

颠倒常规的地域

奇山怪庙

“香地”之谜

“世界的肚脐”之谜

漂逝的姆大陆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地理探秘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今夕是何年”

“海枯”与“石烂”

“古老的海洋,年轻的岩石”

“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

“昼夜风萧萧,谁敢进城堡”

“巨人之路”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长江探源

黄河探源

尼罗河探源

亚马孙河探秘

一幅地图与“大陆漂移说”

最先探究地球自转的人

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它在转动

一个美丽的错误

哥伦布与大地球形说

站在地球上为什么看不出它是球形

皮尔里与北极探险

阿蒙森与南极探险

谁透露了泥土里矿藏的秘密

寺庙佛塔为什么不易倒塌

“千疮百孔”的石柱

地理里的宝藏

“工业的粮食”

“魔鬼的汗珠”

“吹尽狂沙始到金”

“废料”为什么成了“宝贝”

“冰清玉洁水晶心”

一个孩子的偶然发现

洁净的燃料——天然气

它从大海里来

地热是怎么一回事

用火来洗的布

在水底沉睡的古城

鲁滨逊岛的传奇11201

神秘的金银岛11204

“海阔凭鱼跃”

地理里的趣闻

谁在作弄细心人

雪崩灭敌的故事

一年不一定是四季

“多一天”与“少一天”

“精明商人”与“糊涂法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靠预言发了财的人

地图趣谈

“成也地图,败也地图”

“称”面积

生命的奇迹之旅

用冰来取火的人

凶手从哪条路上逃走的

妙用磁铁巧退敌

谁偷了军库的锡纽扣

淹不死的奴隶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4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地形、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具体表现为:A.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C.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②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空间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东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

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更替)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③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表现为随等高线延伸(水平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垂直更替)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拓展提示]珠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

④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地貌部位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发生一定变化的规律,它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是属于一种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5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①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③八大行星共同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性(运行轨道)、共面性(轨道平面)。 ④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

4、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的特点: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教材P12图1-7 彩色光谱图)

(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为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提供动力。

③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2.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①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太阳活动周期: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 ②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干扰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③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④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篇6

必修1 自然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 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a)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b)冷锋和暖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 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 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为基础, 呈经向带状分布。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7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的;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主要有砾岩、砂石、页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存在条件产生变化导致其结构、矿物成分随之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片麻岩、石英岩、板岩等。

二、地球表面形态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③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

③在板块张裂地带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②主要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

三、大气环境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低层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

②水汽:引起天气现象的变化

③杂质:凝结核

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有哪些 篇8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