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影视作品,那么关于影视艺术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影视艺术主要特征【优秀7篇】。
关键词 电视电影 艺术特征 题材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 发展 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 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 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 历史 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 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视剧由于它播出的时间比较长,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电视剧追求的是商业化运作,所以为了节省拍摄时间。电视剧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布景的道具、场景的布置等不会像电影那样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后期制作上。画面之间的剪辑、 音乐 音响的编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精致。而电视电影对于视昕语言方面的强调远远高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因为电视电影和电影长度相似,所以要在长度短的情况下让观众熟悉和认同。同时。电视电影受播放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效果,没有在影院的氛围中体现影片表现的声音立体感的冲击力,所以在电视电影中一般不会花大的代价着重对大场面的刻画,在局部特写中也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电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下功夫,需要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策划和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我了解,在国外,大多数的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来进行拍摄,他们是想让拍摄出来的电视电影的画质效果和电视剧的画质区别开,特别是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等方面能有一种电影的感觉,形成一种电视电影所特有的一种风格。视听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空间观看,而且在影院中会配备比较好的音响和巨型的屏幕。所以,电影在前期拍摄中的画面组织、画面构图和画面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后期的音乐音响和剪辑、调色也是在影院播放时一览无余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大片,比如,《英雄》和《花样年华》。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导演利用色彩很好的主导了影片, 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不同的服装、特有香港电影的色彩搭配张叔平的美术指导,在画面上征服了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旗袍一样成为了经典。
当然。电视电影的投入远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但是,如果能使电视电影的画面更加有活力,那就能弥补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为了拍摄出比较好的电视电影,则需要追求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精致、新鲜,要把有创意的思想加入其中。对于电视电影而言,虽然没有拍摄电影的条件,没有院线电影那种观影氛围,所以更应该着重的注意电视电影的主题和剧情,在技术上,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用有创意的画面构图、角度,来诠释想要表现出来的意思。表达一定要清晰、明朗。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也要存在在影片中,让观众看完能了解一些文化。当然在主题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电视电影如果将视听语言运用的很成功,那这部电视电影必然会给人带来很深的回忆,最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电视电影《精神病患者》。这部电视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上班女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她未婚夫的钱几乎都要用来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们的结婚也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计划,一天她的老板要她将四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去,在极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冲动下,她携款逃离了小镇,她要过一种新生活。情节发生到这里,观众的紧张情绪开始被影片调动起来,而之后。这个上班女郎因为长途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她几乎崩溃,她决定在一家汽车旅馆住上一晚,就在她吃完饭想要洗澡进去浴室的时候,一场离奇而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很好的突出了影片的气氛,制造了紧张感。而影片的叙事有张有弛,伸张有力,完美的烘托除了影片的气氛,让观众陷入了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中。这部电视电影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带领他的制作班底拍摄的一部成本极低的恐怖影片,因为影片中有许多血腥场面,所以就选择了黑白片,既可以降低成本。还不至于太刺眼,这部影片游刃有余的操纵着观众的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纯电影的表达,完全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刺激观众,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为希区柯克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关键词:语言:艺术;形式;应用;关系
摄影从其诞生至今发展的160年里。不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发现,寻找着摄影与其他种类形式艺术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于是,人们发现了摄影与绘画、雕塑、舞蹈、美学、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摄影与视觉语言艺术应用中的联系。从视觉语言艺术来说,摄影理论与时间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来展开,所遵循的也是艺术形式美的规律,摄影通过运用视觉语言的元素将表现的内容体现在画面的视觉形象上,只有视觉形象才能去激发观众思维和联想。因此,通过摄影艺术来看视觉语言。
一、视觉语言的概述
视觉艺术的历史繁衍,从绘画、雕塑到摄影、录像,由记录客观现实到再现主观情感,直至“后现代”时代,视觉艺术正从“自我表现”走向“相对客观再现”。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明暗、形状、质感、空间,它们是构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相当于人感知事物主要依靠视觉、听觉、嗅觉等等,同样,也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设计原则包括:布局、对比、节奏、平衡、统一。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的原则和方法。艺术家根据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和调整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图像语言。
二、视觉语言的基本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经看过很多人造的视觉形象,其视觉形式却有很大的特点差异。因此,可以将不同的视觉形象按以下几个方面作大略的划分和比较:媒介、空间特性、时间和功能。按照创造视觉形象的材料(媒介)、技术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影等:按视觉形象的空间特征可以分为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或是二维和三维,乃至多维空间;按照时间感的特性可以分为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按照风格形式的特征可以分为:传统的形式和现代的形式(具象形式与抽象形式);按照视觉形象的功能目标可以分为艺术图像和技术图像。其中,技术图像主要应用于科学领域和与社会规范相关的标志系统。这些技术图像,在形式处理上,尽量避免模糊性和复杂性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更简洁和更直接的传达信息的目的,使人一目了然。
艺术图像主要应用于与人类精神生活相关的人文领域,如宗教、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绘画作品等。艺术图像在其形式处理上,为了传达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及宗教、人文思想,总是需要处处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表现,以使作品显示出令人回味的意味和内涵。因此,在欣赏艺术图像时,细心地观察特定的视觉形式中各种基本元素的特征排列以及规律,是领会作品意境的基础。根据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每一个视觉基本元素都包含有一种“力”,这种力有作用点、有方向、有大小,心理学家称之为“知觉力”,也正是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所显现的这种“力”,使得艺术创作的运用在视觉语言传达成为现实。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中就像一个自控的导演,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各种不同的视觉语言元素安排在作品中合适的地方,使他们之间有所联系和应用,形成一件艺术作品。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反映出自然中某些事物的形态,从而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摄影艺术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等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元素,其特殊的审美作用,经过组合与排列,来达到新的审美高度。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以形式美感的享受。摄影作品赋予我们丰富的形式美感,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视觉造型艺术感密切相关的。
三、摄影艺术的造型美
摄影艺术的造型汲取视觉语言元素的精华。并遵循美学的原理。摄影艺术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摄影造型语言美。构成摄影艺术造型因素的形、线、光、色,是经过摄影者的综合修养,在千变万化的形态中形成了美的规律,并寻找出美的表现点。每一个摄影者对所拍摄的对象、事物的现象、引发的感受各不相同,摄影家拍摄影像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技术与技巧,从复杂的完全整体中截取最美妙的、最简练的影像画面。所以,作为一个摄影者,不仅仅要善于通过自己的主观选择最佳视觉语言视角,而且要运用技术以及技巧去拍摄美的瞬间,创造出美的影像画面,体现事物本质的特征,从而达到创造出艺术之美。因此,从摄影的门类来说,不管是人像摄影或者风光摄影,对于所拍摄对象都是艺术美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中是视觉语言元素的汲取与融合。摄影艺术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色彩,线条,光线,影调。
1.色彩
色彩是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之一,对于摄影艺术亦是如此。摄影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不仅可以客观描绘缤纷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彩的性格来表现不同的主观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的色彩语言,既遵循造型艺术用色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摄影艺术的用色同用光是密切相关的。光的强烈、光的入射方向和角度等,都可以给画面带来不同的色调配置,甚至决定画面色彩的基调。由于光的直接影响,摄影画面的色彩一般比绘画更为明快、鲜艳、夺人目光。其次,与绘画不同,要受客观景物本身的色彩的制约,完全利用色彩还原来实现色彩途径的,即选择景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景物的色彩。这样的视觉语言给人的色彩美感,较之绘画更富有直接感、真实感和亲近感。另外,摄影者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后期手段,来控制画面的色调趋向,控制色彩的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色彩效果。因此,摄影画面的色彩一般较为丰富多彩,完整,和谐,更富人文感彩在其中。
2.线条
线条是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条件。线条美,是摄影艺术不可忽视的 要素。摄影家们在拍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线条的应用。他们既用线条美来建构和丰富拍摄形象,又把线条看作是有生命之物,借以表达个人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欣赏不少成功的风光摄影作品,能将自然景物人化,性格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达到一种身临其境和深有感触的共鸣意境,善于线条的运用能给人以亲切、感人的心境,赋予静止景物以人的感情。
3.光线
光线是在二维空间的摄影画面上获得三维空间最基本的因素和条件,从整体上来说,是进行摄影艺术创作的前提,而且也是线条、色彩、影调发挥作用的前提。光线对影调、线条、色调等,有着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由于光线这一摄影特有的语言形式,是摄影的灵魂和生命。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特别是在摄影艺术发展的初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光绘”,摄影艺术对于光的依赖程度大干其他视觉艺术。摄影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取景、曝光、布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的作用。光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给画面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摄影者要创作出美的摄影艺术作品,就一定要摸透光线的变化规律,学习用光知识,并对其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光线。摄影艺术的光线语言,其独特的审美作用,既表现在影调、线条和色彩,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的渲染。增强视觉造型表现能力,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艺术性地透过用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情绪、情调等,增强作品的人文情感色彩,是摄影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的灵魂所在。
4.影调
通常,可以把摄影画面的影调分为高调与低调、软调与硬调。所谓影调,即摄影画面在光线的作用下产生的由明到暗,即由白到浅灰、由浅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层次的调子。影调的重要作用使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高层次反映、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灵魂之处。表现摄影家的思想感情。摄影作品的影调层次是否丰富,从视觉语言来说,都有特定的感彩,表达着各种不同的感情。
4.视觉语言与摄影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电影的音效关系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它主要包含语言、效果、音乐这三大部分,只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使它们密切相连,才能够将视觉和听觉恰如其分地相融合,完美地诠释出电影的主题和艺术效果。声乐在电影中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它还能够从很细腻的角度刻画人物,渲染人物的感情。电影《死神的精度》,改编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它很好地体现了声乐对人物刻画的奇妙作用。电影中的女主角藤木一惠,长相平平,生活充满了不幸和绝望。但她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凭借自己天籁般的嗓音成为了歌手。电影中藤木一惠多次唱起优美的歌曲,将影片带入小高潮,这意味着她终于鼓起勇气告别旧日的不幸生活,顽强而勇敢地追求美好的未来。电影通过女主角的歌声与生活情景的结合,诠释了死亡与生命的意义,歌颂了生命的美好。不同的声乐形式表现人物的不同情感,在一部影片中通常会有多处体现,引导剧情的不断发展。声乐的由来发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声乐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因为声乐归根到底是对生活的具体反映。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主题,因此其所属的声乐也是唯一的。就某方面而言,声乐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这意味着,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想要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面貌,就要借助于每个时代独有的声乐。它可以更真实地帮助影片呈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让观众更轻松地理解影片的历史背景。此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声乐也有很明显的区别。地区声乐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过本地区习俗、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式与风格。在影视作品的拍摄中,通常加入地方特色的声乐元素,它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出当地人民的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使影片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更深的真实性。例如提到地区文化,关于陕北人们会想到安塞腰鼓,关于东北人们会想到二人转,关于江南人们则会想到秦腔和黄梅戏。声乐不仅有地区间的差异,还有民族间的差异。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区别,这促使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习惯。因此,每个民族的声乐也是独具特色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声乐形式辨别民族和风俗。为了突出民族的鲜明特点和人们的思想情操,影片通常采用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音乐形式。
二、电影中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声乐作为一种独特浪漫的表达形式,在电影拍摄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影视艺术中,通过音乐来衬托画面,使画面更完美和谐,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主题,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感情。而且声乐艺术能够利用感官与视觉的结合,将电影的整个故事结构和情节呈现于观众面前。更重要的是,声乐艺术可以让观众在读懂故事的前提下,有一种审美的感悟,通过聆听,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声乐能够将抽象的感情完美地诠释和呈现,使整个影视作品的品质得到升华。因此在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上,影视音乐是如影随形的,为影视作品服务,展现作品完美的一面。
(一)影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打造视听盛宴视觉与听觉是影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影视中的镜头画面虽然生动,却很难完整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而音乐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特有的穿透力把故事完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打造视听盛宴,深化影片意义。如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故事以一首欢快悠扬的曲子开场,无边无际的蓝天草地逐渐在画面中展开。年轻的孝庄以及一群儿郎们在草地上策马奔腾,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天地万物在此处好像都是明朗欢快的,让人忍不住身心向往,想去亲身感受草原的辽阔以及历史的神奇绚丽。画面将曲子与草原上蒙古族人们戏耍的情景相结合,充分展现了草原人们的洒脱奔放以及草原生活的自由欢乐,由此展开故事,述说一段传奇浪漫的历史。动听的曲子起到了巧妙的作用,它渲染了浓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并推动了故事发展。
(二)影视音乐烘托故事情节,增强感染力影视作品是由多个故事情节串连起来的,它对于台词的表达、演员的表演以及镜头的描述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在进行人物描写和矛盾反映时,音乐的正面衬托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音乐的反衬则能推进人物感情的进行,在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一定的铺垫和阐述作用。如在电视剧《走西口》中,电视剧一开头就展现在高原上,四面干枯黄土遍地,沟壑纵横,寸草不生。营造出一幅强烈的视听画面,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地理境况以及生活情况。镜头逐渐拉近至高处唱着民歌走西口的妇女,歌声苍凉动听,充满了深深的不舍与担心之情。在这眷恋的歌声中,将要出去谋生活的男子们忍不住回了头,再看自己的妻子几眼。镜头画面从开始处就再无其他声音,女子的歌声响遍天地间,让人感到悲凉。这首朴素悲凉的歌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背井离乡求生活的艰苦。它从侧面展现了人们的生生不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人们的无尽感情都体现在歌声与画面中。让观众置身其中,去体验那份沉重的感情与坚韧的意志。
(三)影视音乐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塑造生动形象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的内心情感是富于变化的,且是抽象的。想让观众清晰明了地感知人物的感情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影视作品就要借助于其他元素的辅助。为观众提供简单的剧情来了解整个剧情,是影视作品的任务之一。而作品中剧情的发展与人物的心情,通常要借助人物的动作以及内心心理活动的推动。音乐则在这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它能够辅助画面完美呈现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因此音乐被积极运用于影视创作中。如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与一般的电影相比,《音乐之声》的音乐元素贯穿了整个电影,但它的音乐时长并不是多余的,反而很出彩。这些音乐元素体现了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歌颂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蝉联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五项大奖。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通过音乐来烘托和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四)影视音乐体现影片思想,促进影视传播影视音乐的产生要根据电影主题的文化内涵而定,还要符合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等方面。也就是说,要实现画面情节与感情表达的一致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影视音乐毋庸置疑是影视主题表现的一种有效方式,尤其是为影视作品选择合适的主题歌曲,能够突出其中的主题概要,起到点睛之效。最近新拍的历史大片《大秦帝国》就通过浑厚朴素的歌曲来表达作品大气并且极具历史气息的艺术感觉。其中的音乐歌词雄浑有力,一字一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意境和胸怀。而众多歌者深厚的声线、低沉的嗓音,使电视剧的中心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凸显了历史朝代中的风起云涌,表现了秦人不畏外敌,卫我河山的坚强意志。歌曲的朴实无华,也充分体现了秦人朴实的风格,使观众更加真实地置身其中。
关键词 影视剪辑;艺术;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13-01
1 大数据时代的影视剪辑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影视剪辑艺术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受众的需求和品味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需求逐渐增多,特别是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精神文化产品也日新月异,导致受众的需求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挑剔,对影视的文化性、艺术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影视剪辑工作人员要深刻把握社会上新的消费需求,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紧跟形势变化发展,引领大众精神消费时尚。再次,影视的价值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今的影视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品,也是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影视作品已逐步变成了流水线一般制造的产品,从剧本创作、演员培养培训、拍摄场地、服装道具等,影视剪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要实现编剧理想的效果,要实现导演的意图,另一方面影视剪辑是观众的人,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实现受的需求。因此,当今影视剪辑需要提高眼界和格局,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纵观全局考虑问题,既要考虑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只有恰到好处,达到最大性价比,才能确保影视作品的生命力。
2 大数据时代影视剪辑的艺术特点
一是大量先进科技的运用,极大增强了影视剪辑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科技进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影视剪辑的生产力,促进了剪辑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硬件上,传统的影视剪辑其实是“影视剪接”。经过拍摄获得底片,经过冲洗底片获得原始的样片,然后剪辑师用剪刀对样片进行碎片式剪接,按照原来设计的故事情节,用胶水胶带对底片重新拼接,在剪辑台上实现预览,并逐步调整优化。由于处理工艺粗糙,无法实现对底片的精确剪切和拼接,难免出现画面重复、抖动,显得杂乱无章,而且磨损严重,影片质量不高。计算机逐步普及应用后,非线性编辑技术迅速推广,影视剪辑行业迎来了春天。这种技术彻底告别了剪刀和胶带式的加工方法,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既简单灵活、精确度高,又可以实现回放,还可以避免对底片素材的损伤。科技发展到现在,影视剪辑不但可以实现数字存储,对拍摄素材进行无限次、重复性的任意剪切、拼接,还可以增加特效。与此同时,现代科技进步还促进了影视剪辑艺术的理论进步,特别是蒙太奇语言。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制作相结合,创造出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视音频非线性编辑技术,使画面、声音、字幕、特效等元素更合力、更高效、更科学地编辑组合,推动了影视创作的现代化进程。
二是表现形式上,更加追究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感染力。从受众的角度看,影视传递的信息要通过两种渠道实现,一是影片本身的内容,也就是影片的故事、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另一个就是影片的包装形式和表现形式,例如现场环境、色彩、服装服饰、道具、声音、镜头组合切换等。因此,现在影视作品不但传达基本的主题思想,更追求形式包装,给观众美的享受。通过加快缩短镜头出现的时长,加快播放节奏,制造出紧张气氛。例如成龙的影片《警察故事》,在警察与犯罪嫌疑人打斗的场面,双方你来我往,打斗十分激烈。站位切换:车前与车后、室内与室外;动作切换:拔枪与开枪、踢脚与出拳;光线切换:亮光处与黑暗处……剪辑师几乎会平均分配镜头的时长,让矛盾的双方快速交替出现,增强现场效果。通过对某一个镜头的从不同角度的快放、慢放、回放等剪辑,强调这一动作所展示出的人物的精气神。例如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其间多次对其经典动作佛山无影脚进行特写,不但突出了动作的铿锵有力,而且展示了主人公充满正义、不屈不挠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在剪辑时配以《男儿当自强》的背景音乐,成功营造了慷慨悲壮、自强不息的氛围,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是剪辑的思维更开放、更时尚、更包容、更大胆。编剧是主观的,根据自己的想象,虚构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情节;导演也是主观的,他要了解剧本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指导演员和剧组人员进行现场创作,既会受到演员状态、现场环境等影响,也会激发现场灵感,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加入影片中,从而对影片呈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剪辑师则处于比较客观、中立的地位,既没有编剧的主观想象,也没有受到导演现场环境气氛的影响,所以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排列组合镜头,相当于艺术的再创造。大数据时代 的剪辑师,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喜欢的快节奏、激烈冲突、鲜明对比等,都运用在影视剪辑中,让影片内容多元化。例如,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打破传统一个画面单个镜头的惯例,将电话两端通话的当事人同时剪拼在一个画面中,让观众通过两个人不同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显著对比,感受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影片结尾处,包世宏如何被道哥抢,而道哥又把要来打包世宏的小青年车门给撞飞了,道哥的摩托车撞到一直停在路边的宝马车上又歪打正着,解救了一直被困在下水道井盖下的黑皮……通过这种巧妙的搭接式反复剪辑让受众感受到了现场激烈的人物冲突,引导受众进入角色状态,从而完成情感传达与交流。
3 大数据时代影视剪辑的发展
电视剪辑未来发展的基础是“以人为本”。著名的电影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曾经说过“影戏服从于心里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界”。这句名言道出了影视创作的指导原则,这也是影视剪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科技可以让影视剪辑更加快捷、高效,3D动画、虚拟现实等可以提高画面冲击力,镜头节奏、角度以及顺序调整优化等能够增加受众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但是这一切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以影视的主题情感为基础,因为影视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与过去受众被动接受影视内容不同,现在的受众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会根据环境变化、人物关系去主观推断、臆想影视情节,主动与剧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心灵对话。影视剪辑工作人员要从受众的感知规律和欣赏心理出发,对影片声画素材所反映出的多种信息进行艺术化控制和加工;要充分借鉴不同类型的优秀影片成功的剪辑经验,吸收并转化为剪辑艺术创作的技能,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从而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影视剪辑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陪伴影视事业成长的艺术――影视剪辑,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技、新鲜理念、时尚风潮等为影视剪辑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高品位、多元化、差异化等趋势也给影视剪辑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只要拥抱变革的时代,让剪辑艺术思维与时俱进,剪辑技术日新月异,牢牢把握影视创作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开创影视剪辑艺术的蓝海。
参考文献
[1]邓康。影视剪辑的艺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21):66-67.
[2]高子伦。影视后期制作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J].理论界,2011(7):225-226.
关键词:视觉艺术;历时性;时序;空间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017?05
“历时性”一词,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奠基人索绪尔提出的,是一个随时间从上往下探究或者从下往上追溯语言各个要素的变化和进化过程的名词概念。历时性源于语言学领域,属于演化语言学范畴,研究处于运动和发展状态中的人类语言的演化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历时性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艺术的“历时性”多见于对艺术发展过程的纵向及影响研究,随着对艺术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关注,历时性被逐渐运用到具体的艺术形态描绘中。电影艺术是纯粹的历时性艺术,将“时间线”内的连续影像通过动态的视觉形式显现给观众,并且是惟一可以用时间长度来计量的艺术。
随着对时间与空间艺术形式研究的深入,“历时性”不仅仅存在于电影等动态艺术之中,同样也存在于静态的视觉艺术中,历时性在视觉艺术中是指视觉对象在时间轴中的形态与形式变化。作为视觉艺术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历时性成为描绘视觉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关系变化的词语[1](1)。在造型艺术、影像艺术和设计艺术中,历时性是运用二维形态的变化过程来表现真实的动态世界。
一、造型艺术的历时性
运动是万物的本质。在造型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疑是艺术创作的重点。正如康德所言,任何运动都是依附在时间之上的,时间是内在的意识形式[2](84–86)。艺术创作以多视点的观察角度,将时间线内空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融入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作品对生活过程性的诠释来体现历时性。造型艺术的历时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全景绘画的历时性
全景画是以无边缘、回旋相连的画面组成一个多视角的统一主题。其历时性表现在观众需通过视点的推移,来观看连续展现的时空和情节场景,时间是随着视线的流动和情节的延续进行的。因此,全景画又称回旋图,被称为是凝固的电影,是凝视静思的历时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大型环状室内壁画(图1),就是典型的全景式历时性艺术。壁画将圣经故事绘制在教堂的内部空间,使天顶和内壁的图式融为一体,创造出环状的连续无边画面。观者若想在如此大型空间内浏览全部画面,必须经历多视点的历时性巡回环绕观看。此外,在许多中国画和日本画长卷中,也不乏历时的特征。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长达528.7厘米,
随其卷轴逐步展开,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五百余人的繁华景象逐一展现,从卷首汴京郊野的春色、中部繁忙的汴京码头,到卷尾热闹的市井风俗,形成了以时间为轴线的线性流程。
(二)分幅作品的历时性
分幅式艺术作品(或称系列式),是指以分幅的形式把对象描绘成若干幅独立画面,形成一个即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其历时性表现在画面规律性的变化,形成了描绘对象的历时性变化和阅读的时序性。分幅式作品虽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但是作品与作品之间在艺术理念、表现方式、构图形式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分幅式艺术的历时性特征,就像音乐的和弦一样,每个声部虽相对独立,但部分与部分之间在整体上形成统一的主旋律。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草垛》系列组画(图2),十五件作品既是单幅的,也是系列的。绘画的主题是同一场景下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草垛所呈现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种连续性手法,表现了在特定的环境中物象的历时变化过程,记录了作者的观察感受和情感抒发的历时过程,正如莫奈在写给古斯塔夫·吉弗罗瓦的信中所说:“我正在努力的工作,顽强地画不同印象的草垛连作……为了表达我正在寻求的东西。”即是对“光”和“色”的历时表现,并提出了“物体没有恒久颜色” 的著名论点。
(三)连环式绘画的历时性
连环式绘画是以情节的连贯性为时序特征,其历时性体现在以时间为轴线,将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连续的图式叙述出来,强调事情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状况和发展历程。追根溯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时性图画,可追溯到史前的“洞穴壁画”,以及法国南部发现的,一组组内容连贯的描绘当时狩猎、战争和庆典场面的叙事壁画为代表。
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经图》(图3)就是通过八个场景的连环式描绘,将释迦牟尼遇见九色鹿的过程依时序排列,形成具有历时特征的连贯性壁画序列。这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历时性艺术的特征,并衍生出使用二维静态图像来表现三维历时特征的连环画。
造型艺术的历时特征,体现在事物变化过程的历时上,通过观察与处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来描绘事物的变化过程。全景式视角的巡回性、分幅式组图的时序性、连环式情节的连贯性,都是对过程的历时性表达,都是通过历时性来阐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二、影像艺术的历时性
摄影被称作是瞬间凝固的艺术。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即是影像的“决定性瞬间”,也是对历时形态的截面抓取瞬间。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曾指出:“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正是这种“令人信服的现实之再现”拉近了图片与真实运动世界的距离,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说:“(摄影)开拓了在时间片段中捕捉活动的可能性。”因此,最早的动态图像就是由摄影发展而来的。
(一)声乐艺术的特征
声乐艺术的含义,是表演者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情感性,则是人在开心或难过时,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以歌唱的方式呈现。第二是叙事性,歌曲中的歌词是具有一定内涵的,歌词中蕴涵着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能是对人物或事物的描述,进而为歌词赋予了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叙事性。第三是感染性,好的歌曲均具有强烈的感染特征,能够让演唱者和听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回想起与此有关的往事。正是由于声乐艺术所具有的特征,能够实现与影视作品完美结合,是电影中的表达和叙事更加自如和直观化,进而使更多观看者是受到情感的感染。
(二)声乐艺术与电影
声乐艺术在电影的整个创作及展示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电影作品的情节提供推动力,同时能够渲染良好的氛围。通过将声乐艺术应用于影视作品中,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听觉体验,感受两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充分融合。声乐艺术体现的不仅是歌曲,同时也增添了其他方面知识,进而通过声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契合人的思想特征,将音乐与情感充分融合,实现情感与精神的共鸣。电影中声乐艺术的应用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需要高音质的声乐作品,并且声乐作品所抒发的情感需要符合电影情节,是电影应用声乐作品后能够更加吸引人。随着声乐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成为电影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电影中声乐的侧重点,逐渐转化为电影情节发展。
二、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与传播
(一)运用歌唱片段推进情节
当前,许多影视作品中,均热衷于运用歌曲进行故事情节叙述,将人物的心境融入歌词中,且通过在情节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强化表达效果,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相比,于语言表达,更为直观也更具艺术效果。例如在《新白娘子传奇》中,则是运用了通过歌唱片段推进影视作品情节,运用二人对唱歌曲的方式,来阐述事情的发展,并抒发情感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深受观众欢迎。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使影视作品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化,这也是这部剧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经典著作的原因之一。
(二)立体结合声乐与画面
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影视画面中融合音乐的片段,进一步深化了观众的视觉体验。现阶段,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制作成为重要部分,通过将影视作品片段与声乐进行结合,凸显画面的立体感,同时也充分体现出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得以进一步提升。也正是因为两者的结合,是影视作品的情节中,充分融入了情感元素,真正实现了声画合一,提高了影视作品的魅力。例如,电影《疯狂动物城》中,选取了一首日文歌曲作为主题曲,在电影的不同画面中出现,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这部电影的声乐与画面结合得到广泛好评。主题曲的中文含义,与影片充分契合,影片也借助音乐告知人们不要害怕跌倒,应勇于面对挑战,该影片成为动画片电影中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三)营造良好的故事氛围
影视作品中不同情节中所运用的声乐,均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适时运用声乐艺术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潜伏》这部电视剧中,同样运用音乐进行故事氛围营造。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通过营造紧张的氛围强化故事情节,充分突出了人物的基本特征,使观众对这部影视作品好评度增加。选取适合的声乐作品,能够提高影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不同片段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能够为观众带来喜悦感、悲伤感、激动感等。声乐作品不仅能够体现人物表面的情感,同时能透过人物感受其心境,为影视作品渲染了氛围。
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相信大家一想到《动物世界》就会马上浮现出那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同样,一听到这个背景音乐,脑海中马上条件反射般闪现出《动物世界》的影像。又如小朋友们最爱的《猫和老鼠》,里面众多好听的背景音乐把猫和老鼠这两个可爱的形象烘托得淋漓尽致。再来说说主题音乐。在大量影视剧中,主题音乐在烘托影视剧主题的同时可以为全剧确立一个情绪基调,用来贯穿全剧。在优秀的影视剧中,主题音乐的运用并不是随意和毫无目的的,它从歌词、旋律到风格都与影视剧本身的情绪情节发展和主题的凸现密切相关。
二、尽管在形式上似乎相对独立
各自为阵,实际在内在情感和节奏上应是互为融通的。像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与剧中人物、剧情、电视剧所传达的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结合得堪称完美。而电影更是音画艺术,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它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从一开始就伴随画面出现。随着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发展,这个主题音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特别是到剧尾这对恋人生死离别时,缠绵空旷的旋律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片头片尾曲在电视剧里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了。我国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每一部的片头片尾歌曲都相当出色,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红楼梦》的片头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哀怨婉转的曲调配以曹雪芹的原词,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相惜相恋却不能结合的心事表达得淋漓尽致。《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采用民间音乐素材,歌词粗犷豪放,音乐风格独特鲜明,对丰富剧中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采用杨慎《临江仙•几度夕阳红》的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曲调宏伟苍凉,准确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对全剧情绪基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歌曲既形象地概括了剧情,又揭示出全剧的主题思想:为达目标,不畏艰险、勇于进取、执着坚定的精神。音乐的曲调、和声、音色、节奏韵律等的组织和搭配与一定心理感受、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对画面信息进行各种暗示性介入,从而引发和带动观众对画面内容的认知和情感。
三、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情感记忆功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他们根据需要创作具有不同情感特色的音乐,使音乐情绪与画面内容高度一致,从而帮助观众对画面产生情绪认同。例如:热烈的爱情场面常常伴以浪漫柔美的曲调;即将出现的劫难场面往往用低沉黯淡的和弦来烘托;忧伤的场景几乎都被小调旋律贯穿等等。这种音乐对心理情绪的召唤作用,在影视表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看恐怖片、惊悚片时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常常还没有看清画面就已经被阴森怪异的音乐弄得汗毛直立,情绪高度紧张,这种音乐对于心理的强烈暗示作用再加上画面的刺激,那恐怖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近几年来流行的韩剧之所以受到很多观众追捧,一方面是因为剧本情节跌宕,内容贴近生活,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剧的配乐:爱情场景优美动情,喜剧场景轻松活泼,能够引领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共欢乐同悲喜。总之,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使得影片的叙事行为更为有效,使表意过程更加完善。音与画完美结合,才能使影视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魅力,并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