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精神文化之探究散文(优秀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湘西剿鬼记】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湘西凤凰古城之游
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凤凰玩,我听了一蹦三尺多高,听说李可惟、张斯然和刘心雨他们也去。我一到凤凰就被这里的古迹给吸引住了,河岸两边杨柳依依,吊脚楼底游客如云,青石板街巷给人仿佛回到了古代。我们找好旅馆后,就去南华门玩,走进南华门,抬头一看,天花板上面刻着的龙和凤,栩栩如生。出了南华门,我们顺着沱江往下游走去。听爸爸说,湘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果然,在街道两旁,我们看到了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在摆卖,如湘绣、银饰等。还有很多民族乐器,如葫芦丝、笛子等,在一个乐器店里,一位老爷爷正在用葫芦丝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优美动听的曲子让人如痴如醉。到了晚上,凤凰更热闹了,街上人来人往,挤得水泄不通,五颜六色的彩灯倒映在沱江上,把沱江衬得更美了。 作文网
第二天,我们去凤凰广场玩,当时,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我们热得难受就在路边买了一个大西瓜,那里的西瓜可甜了,还沙沙的,大人们都说好多年都没吃到这种味道的。西瓜了。到了广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只美丽的大凤凰,瞧!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好像要把天遮住似的。它的样子,美丽,典雅,高贵,端庄,多美呀!沿着广场旁边的街道,我们去了沈从文故居,怀着对先人的崇敬之意,我买了一把题有沈从文字的扇子,上面题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作文网
姜糖是凤凰最有名的小吃,各种老字号店家排家的开。他们并不吆喝着卖,而是在门口演示手艺。他们把整块糖料绕在一个柱子上,然后用力地扯成条状,如有游客在一旁观看,他们则表演得更加卖力,还让游客免费品尝。
要回去了,我依依不舍的,这个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给了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再见了,沱江,希望来日再看你的时候,你依然美丽如故;再见了,凤凰古城,希望重访之时你依旧古朴。
湘西之旅散文
的中秋和朋友去凤凰古城游玩,大学的第一次出游,所以对旅程充满了期待。
9月15日早早的起床,而旅行社的大巴却因为找不到地方迟到了两个小时,下着毛毛雨,但看到了彩虹,就没什么抱怨,毕竟出来玩讲究一个开心,途中睡眼朦胧,前前后后八个小时,到达凤凰古城已经是下午四点了。
很容易的找到了定好的酒店,凤凰的酒店和其他的景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数叫客栈,外面都是古城风格的装饰,而里面就和普通的酒店没什么两样了。
第一眼见到古城也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虽说古城大多数都是一样的,并且商业化十分严重,但是凤凰古城的风格我还是十分喜欢,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围绕着沱江形成的古城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第一顿晚餐,本想随便吃点什么,路过一家粉店,里面挂着央视的牌匾,曾经上过什么节目,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去吃了,不过说实话,我是一个不爱吃粉的人,但是那家的牛肉粉真的让我回味无穷,可以说,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牛肉粉了。解决了晚餐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开始的是凤凰第一游,篝火晚会,去看晚会的途中品尝了些小吃,不过在凤凰古城这个小城里聚集了一千多个商户,卖的东西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那几样,篝火晚会的地发给叫做桃花岛,步行到桃花岛会给每个人免费发一支火把,到达地方的时候再收回,而进入场地之前会帮每个人拍照,本来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去得较晚,只能做的靠后的位置,开场时一段表演,一些专业演员进行的击鼓表演,可能是因为他们每天都进行相同的演出所以总觉得表演少了些激情,然后就是拍卖,把一些书画作品进行拍卖,虽然也有人买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花钱不是来看拍卖的,还好精彩的总是在后面,几名专业演员进行一些惊心动魄的表演让人瞠目结舌,游客的印象就是他们是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湘西有很多谜团至今科学也没能解开,湘西赶尸,下蛊,哭嫁等,而在篝火挽回的最后我们看到就是湘西赶尸这一幕。伴乐的声音非常大,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全程不让用闪光灯和手电筒更是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当所有人都认真地看着台上的演出时,不知何时你的身边会出现一直扮鬼的人,引得游客大声嚎叫,因为自己确实有被吓到所以湘西赶尸是我在篝火晚会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结束了晚会人们会成群的拿着火把原路返回,漆黑一片,只看到一排排的火把也是挺有意境的。而这时在你来的地方帮你拍的照片也会洗好,十元一张买不买随你,虽然拍照的水平一般般。
篝火晚会结束,已经晚上十点左右了,夜晚的古城最美,灯火通明,不仅是所有的商铺都开门,路边也聚集了很多挑着扁担的当地村民卖一些小的玩意。大家都说凤凰是一个邂逅的地方,可能一个原因是凤凰的酒吧多吧,各种嗨吧清吧应有尽有,而我们也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的清吧进去点一杯鸡尾酒和果汁,闲聊着。之后又吃了个夜宵,就这样在凤凰浪漫的夜景中度过了第一个夜晚。
第二天我们的计划是苗寨+南方长城+飞水谷,讲实话没有觉得有多好玩,只是同行的朋友比较有意思还有一个有趣的导游让这趟旅程多了些乐趣,现在的苗寨都已经汉化的差不多了,而那些真正的苗族人也越来越少,但是登上苗寨还是可以感受到电视剧中湘西剿匪记的那种场景的,而南方长城和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差别是很大的,一路上并没有那些卖吃的和拍照的,大多数人只是爬几层就放弃了,南方长城只是苗族人抵御汉族攻打修筑的,并没有北方长城壮大,而游客也只让走到固定的地方,很多地方还没有开放。再说说飞水谷,这是一个十分贴近于大自然的地方,在大山的深处,沿途有很多的风景可以观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走入大山之中,你会看到一个大型的瀑布,山路崎岖险恶,对恐高的人来说会有些挑战,那里有一个小的玻璃栈道,和张家界比起来就小了很多,但总归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那里有很多卖猕猴桃的当地人,十元钱可以买一大盒而且纯天然无污染。因为这个小团的导游人很正直,游客大多数都主动掏钱买了些特产姜糖,血粑鸭,猕猴桃干,牛角梳,银饰等等。
第二天的晚上我们决定吃点当地的特产,选了一家沿江的饭店点了个血粑鸭和应季的蔬菜,边观赏中秋的圆月边品尝着美食真的是一种享受,晚上八点左右我们去看了边城的演出,一个有着八百多人的表演,实物的场景,生动唯美的音效,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大概晚上十点多回到古城,逛逛各种小店,坐在江边说笑,买点小的纪念品,看着人来人往,坐船,编彩辫,买花环,拍照片凤凰的夜晚模式没变,只是有不断更换的游客罢了。
第三天,早早的起床,买了张登南华山的门票,在南华山上可以观赏到凤凰古城的全景,还是别有一种风情的,那里有很多富含氧离子的区域,山上有保姻缘的桥,有求平安的鼓,还有一片片的许愿牌,我们也每人写下自己的心愿留在了凤凰,山上还有一个博物馆,大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登过了南华山,最后,我们才选择了大多数人会首先选择的凤凰九景,唯一不满意的是卖的是套票,九景中大多是名人故居,沈从文,熊希龄,田家祠堂等等,其实有人会抱怨,九个景区其实只有六个是收费的,况且像故居这些地方懂的人非常的少,进去出来不过是几分钟的事情,会有些不值得,而且套票本身就有很多的不合理的地方。结束了这些已经是达到了要离开的时间,依然选择了一家沿江的饭店,选择那里还算有名的鱼锅,叫两只竹筒饭,还有当地的竹笋炒腊肉,最后在观赏下美丽的湘西凤凰,虽然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苗族韵味,但是依然有凤凰独有的魅力,依然可以看到花甲老人坐在椅子上钻刻着什么,他们呈现的是最古朴的一面,就像纪录片中的老人一样,他们虽不是自然的美景却吸引了无数游客竞相拍照,有挑着扁担的老奶奶卖着自己做的手工艺品,看到湘西人的热情,阿哥阿妹永恒的爱情,体验着凤凰酒吧的邂逅,苗寨的热情款待,凤凰夜景的浪漫,就会为去过凤凰古城而幸运。
离别的时候会有些不舍,脑海中会出现一个想要一直留在凤凰的念头,或许若干年后我还是会来凤凰,体验湘西的风情,体验苗族的文化。
烟雨湘西之凤凰篇散文
会向往凤凰是因为沈从文的边城 ,翠翠那痴痴的等待、小城的桨声舟影、山歌互答以及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因为爱情。
听这歌的时候,我和珍在离虹桥不远的路边摊前,等着君的酒酿丸子,诉说着我们的爱情。我想,我就是那个不折不扣的吉他控,当悠扬的吉他声从远处飘来的时候,我飞奔着过去,不顾攒动的人头,忠实的做了一次这个街头献唱的流浪歌手的粉丝。
因为爱情 不会轻易悲伤
因为爱情 怎么会有沧桑
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因为爱情 简单的生长
因为爱情 在那个地方
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
人来人往
因为爱情,真是应景。
The first day
1月25日(年初3晚上) 佛山-吉首K9068次21:49-2:30 当听到要坐16小时的火车时,我有些要崩溃,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路线,回答:没有。无奈,16小时的折腾也愿意,我心中缠绵这么久的古老边城,凤凰,我来了。
The Second day
1月26日(年初四)下午2:30到达吉首
乘班车,直奔凤凰
4点左右到达凤凰北站,继续坐当地人的私家车奔古城,这遥远的`路途啊,我心里缠绵这么久的边城啊~~我终于要见到你了。来凤凰前,Uncle就说凤凰就好比大埔,去凤凰还不如回家呢。果不其然,一路的风景颇有故乡的味道。车子缓缓驶进古城,远远地看见古老的沱江和斑斑驳驳的吊脚楼,望见那一排排的青砖黛瓦,我们开始激动~~
篝火晚会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先是浓重气息的商业拍卖仪式,再是当地风情的舞蹈表演以及巫师脚踩烙铁嘴舔钢刀的技艺展示,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潜伏,见过类似的几场表演,所以并不觉得稀奇。倒是最后的赶尸惊魂,阴森的场景和音乐让人有些惊悚,没敢拍照。附上篝火晚会的点火仪式
入夜后,沱江两岸的酒吧人声鼎沸,凤凰的夜,有值得眷恋的理由----流浪者酒吧。
镜面般的水面,几叶扁舟于江上,静谧悠远。透着宁静,周围的气息好像凝固了
感受了下凤凰的早晨,还来不及慢慢的享受,便匆匆的赶往 苗王寨,我们的苗王寨一天游拉开帷幕:
下车,看见屋顶,小路,树枝上白茫茫的雪花,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从未见过雪的我们兴致高昂的一起呼叫:哇~~雪啊!哇~~好靓啊!哇,睇,呢度啊~~~
居然是一群的苗族妹子,对山歌进城门,有点意思。山歌嘛,我也懂的:后缀的那个嘛·********哟喂~~~~~
貌似有点难倒我们了~~~
还好,导游能应付,我们就围成一圈看戏咯,不时的起起哄,捣捣蛋。。。哟喂~~~~~
终于进城鸟,我是第一个冲进去的,哈哈。旁边有好多卖银饰品的,小吃的,这一次,我们没关注。
走到这里,我们这行土包子一直在研究:这位苗族大婶戴的帽子到底重不重?摇摇头,会不会甩下来?!答案是:未有结果。继续前进。。。
此时此刻,导游已不知去向,好吧,那就走自己的路。 这一次,吸引我们的,是苗服,再次穿上少数民族的服装,这一次,我就来个深沉一点的POSE吧
又到古城,总觉得要来凤凰,就要以淡泊的心境来享受老城醇厚的积蓄;要放松、放慢脚步,去体会青石板铺成的老路节奏
望上一眼斑驳的古城墙,仿如古城那千年的神韵就在心间,想做的只是安静地体会、
沱江泛舟。看见掌舵的艄公了么,是个很会唱山歌的船夫。许是当地特色,我们这一路,都陶醉在他的山歌及美景中
我们上岸参观了老苗王酿酒坊,品尝了他们自制的酒。恩,我喜欢那个,桂花糯米酒的味道
靠岸的农家船只。旁边的艄公看见我们五个女孩子鱼贯地出来,大呼:哟,旁边的,怎么都是阿妹?我们这有好多的阿哥,随便带一个走吧!哈,阿妹~
青石板路,挑檐,古城墙,吊角楼
记得他的那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暮霭中的凤凰城
凤凰城里的凤凰,古城的名字大概就是因为这只凤凰而得来的吧 。夜色中的凤凰展露着她妩媚的一面,
夜色中的我们,打起江边河灯的主意:小弟弟,这灯多少钱一个?---十块。八块行不行?----不行。一群美女砍价中。。。。
The fourth day
准备离开,前往张家界。有些不舍,凤凰,匆匆的来,匆匆的离开。
儒、墨文化精神之比较
儒、墨于战国后期双骈齐驱、相互亢礼,似乎永断通家和好。然先天脐带之连接,使双方煮豆燃萁相残,成兄弟阋墙之戏。许多相近的文化思想内涵,令后人从香火鼎盛的儒家精神文化中,偶尔窥视到墨家依稀风貌的影子。
作 者:张一平 作者单位: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浙江,温州,325003 刊 名: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22 关键词:儒墨 兄弟阋墙 相近放炮制度要坚持,一炮三检不可缺。
自救器要携带好,关键时刻用得着。
上岗精神要集中,安全生产勿放松。
井下生产设备多,非本工种不乱摸。
井口工作要注意,放车打好阻车器。
井下行走要切记,机车来时快躲避。
井下工人要记清,沼气标准有规定。
百分之一是险情,此时就应早撤人。
要向领导早汇报,保证安全最重要。
劳动纪律天天讲,安全警句常常敲。
班中喝酒弊病大,误事误自害国家。
班中打闹害处多,等于自己唱挽歌。
出了工伤真烦恼,躺在床上动不得。
影响工作还不算,牵动一家和老小。
后悔后悔真后悔,下次定把安全保。
违章指挥我不听,心中有盏安全灯。
接地线是生命线,安全带是救命绳。
安全帽是保护伞,防护服是健康罩。
事故安全是近邻,疏忽大意走错门。
安全文化之精神集中
放炮制度要坚持,一炮三检不可缺。自救器要携带好,关键时刻用得着。
上岗精神要集中,安全生产勿放松。井下生产设备多,非本工种不乱摸。
井口工作要注意,放车打好阻车器。井下行走要切记,机车来时快躲避。
井下工人要记清,沼气标准有规定。百分之一是险情,此时就应早撤人。
要向领导早汇报,保证安全最重要。劳动纪律天天讲,安全警句常常敲。
班中喝酒弊病大,误事误自害国家。班中打闹害处多,等于自己唱挽歌。
出了工伤真烦恼,躺在床上动不得。影响工作还不算,牵动一家和老小。
后悔后悔真后悔,下次定把安全保。违章指挥我不听,心中有盏安全灯。
接地线是生命线,安全带是救命绳。安全帽是保护伞,防护服是健康罩。
事故安全是近邻,疏忽大意走错门。湘西精神文化之探究散文
湘西,俗称大湘西,位于湘,黔,川,鄂四省交界处,这片质朴的土地孕育着善良的湘西人民,给了湘西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同时赋予湘西人民无穷的智慧。
一条绵延千里的沅江,又称酉水,就是这条母亲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湘西人民,他们在这里演绎着历史,演绎着生命,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演绎未来。
湘西,这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保存着较多原始古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巫楚文化:原始而又凝重的“接龙”,“上刀山”,“下火海”,精美的蜡染,动人的情歌……这一切都展示着湘西的神奇和湘西人的智慧。
为了使湘西走出古老,也为了使人们走进古老,同样是为了更多的人了解湘西,从而对湘西的精神文化进行挖掘,这里沈老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的《边城》无疑是湘西精神文化的一扇窗口,因此,我想藉此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初步揭示湘西精神文化的内涵。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它包含了全部的知识,宗教,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等。
精神文化是指湘西人民在社会实践和意思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心态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应该是;政治,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多方面。湘西人民创造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宗教信仰是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无未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因为长期的信息闭塞,没有交流,便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对神的崇拜,还有对鬼怪的崇拜。这些崇拜还包括民间的一些人物,他们是:“草鬼婆”“巫师”,“仙娘等等”。
“草鬼婆”又称“草蛊婆”在湘西很为流传,并且谈“蛊”色变,她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源于人神错综,是一种情绪被压抑后的变态发展。草蛊婆一般不与人来往,放蛊的对象一般是老人和小孩。放蛊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是放入果物之中,中蛊的人多有腹胀,疼痛难当,中蛊后多能梦见蛇虫,如不及时请“草蛊婆”来释解,就会活活的被疼死。
然而,如果哪家有人中蛊后,向“草蛊婆”索要解药,她们都会很客气的说出方子,在她收蛊之后,中蛊的人便慢慢地好了起来。
“蛊”是寄生在草蛊婆身上的一种虫豸,“草蛊婆”放蛊多出于被蛊所逼,通常放一小孩可以经过一年,放一树木(本地的树木有蚁穴或疮疤的树木都以为是被放了蛊)树木死去,只低三月,放自己的孩子可低三年。如果她不放蛊,她自己就会被蛊伤害身体,甚至于死去。所以人们经常用一些手法来防止自己中盅,像弯曲拇指,将拇指插入食指和中指间,以此来防蛊上身。因此人们多对“草蛊婆”是敬而远之。
仙娘则与草蛊婆不同,平常多余人来往,常常是谈笑风生,只有当黑布蒙面,双脚抖动,人神相交之时,她们便如同换了一个人,这时,谁也不敢打扰仙娘的施法,她们能与亡灵通话,竟然与死去的家人说话语气一般无二,这就是传说中的仙娘通仙。仙娘在与神相交时,语言动作和神态,活灵活现,伤心时声情并茂,因此深得乡下老妇人的青睐和信奉。
湘西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千万的湘西子民。因为有了崇拜,所以就有了禁忌,生怕一不小心便冲撞了神灵,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小心翼翼,唯神怪敬仰。
除此之外,湘西还有自发地合作意思,丧葬礼仪,婚嫁习俗,对神怪的认识,神奇的山歌和传说以及民间制约,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单g说说湘西婚嫁习俗的形成。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尚和习俗。湘西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下,对生活的探究和摩擦行程的一系列自己的婚丧习俗。
在沈老的《边城》里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也反映了湘西婚姻习俗的一个方面。如:湘西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度,在婚姻史中,经历了血缘亲,对偶婚等制度。
在民间传承这样的一个故事,天地之间突然被一场大水所淹没,把所有的生灵而淹死,其间只剩下傩送兄妹两人,于是红君老主,便要兄妹两结婚生子,再造人类。
妹妹起初不愿意,但是经不住老君的诱劝,最终答应成婚,不久妹妹便怀了孕,不想十月怀胎后生下来的却是一团肉砣,兄见此大怒,举刀将肉砣砍成几段,分别抛向四面八方,第二天肉砣便化成了人。
这段婚姻反映了原始蒙昧的血缘婚姻,是不可信赖的,怪胎的降生,更加证实了血缘婚姻的危害,从而对偶婚制度产生强大的冲�
一夫一妻制,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掠夺婚,表亲婚,转房婚,招养婚,对歌自由婚等。自由婚当属居多,这种恋爱的方式独特,主要是在赶集中发生,俗称“边边场”他们赶集不是为了购物,而是专门为了挑选意中人。当男方对某一年轻女子有好感时,便会故意踩一下女孩的脚,或拉扯她的衣服,引起女孩的注意。如果女孩对男孩没有好感,便会立即掉头就走,假若女方对男方产生好感,女方则会假装生气,此时男孩便会借机与女方约定时间,两人约会,男方也可以直接将女方带走,这就是湘�
也有在“边边场”里男女双方见面后都互有好感的,便会以对歌的形式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好感,当两人感情加深,男方就得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也叫“提亲”,两方家长都满意,就可以择日定亲,接着便是选定几日结婚。
当然,接亲更有许多的习俗,比方说,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时,女方可以设卡或关门拒客,直到男方抛出红包,女方认定后才会开门迎客,允许男方进门,好酒好肉的招待,然后发亲。
新娘出门前要“跳火把”,意思是女子嫁到男方后会旺家,并由堂哥或堂弟背上车(轿),还有一大帮子的亲人随同前往,这叫送亲。到了男方家门口时,由新郎背新娘进门。洗“合欢脸”表示以后男女双方和和美美。
湘西,山高路险,人心古朴。湘西的人民勤劳勇敢,湘西的文学艺术,民族风俗,源远流长,五彩斑斓,湘西人民的生活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里只不过是描述湘西文化风情的万一,更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湘西佬散文
从前,古老遥远的湘西,一个武陵码头,湘西门户,苗疆前哨的地方,有一座“离天三尺三”的西晃山,俗称“天下第一寿山”,山下有一个小县城,县城旁边不到三里地,一个叫“浮石烟村”的小村庄,居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常年在外“跑生意”,男主人四十岁不到,看上去有点显老,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为人本份,心底善良,一年大半时间都是在外面忙于“跑生意”,很少在家休息。女主人三十岁出头,比较讲究穿着打扮,看上去很年轻,模样也可以,身边还沒有一儿半女,她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还算舒服。
传说中,这家男主人在外面很会做生意。他每次出门“跑生意”前,都要到附近的庙里走一趟,在菩薩面前烧三柱香,嗑三个头,然后,还要选日子出门,信守“七不出门八不归,遇着妇人掉头回” 的密笈;他很会“出门看天色,进屋观脸色,”小心谨慎,而且,他的性格还有点估僻,不喜欢串门,不太和群,在常人眼里,感觉有点怪异。邻居中,很少有人知道他都跑些什么生意,到什么地方去跑,甚至连他姓什名谁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叫“湘西佬”。这是生意人中对他的普遍称呼,因此,邻居中也都是这么叫他,并且还知道他是在毎年的桃花三月,独自一人,身披一个布帒,手拿一杆木秤,头戴一顶棕叶斗蓬,风尘仆仆下常德。然后,过了几个月,大概是桔子黄了,枫叶红了,稻谷熟了的时候,他就回来了,红光满面,走起路来还摇摇晃晃,大概是喝了二两包谷烧,嘴里还不停的像蚊子一样的在嗡嗡地哼着当地的“花灯调”, 兴高彩烈时,他还手舞足蹈,身上的布帒子晃得“叮当”“叮当” 的响。谁都知道,他这一次下常德“跑生意”又赚了不少的钱。
有一年,大概是八、九月天,天气渐渐转凉了,可以说是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了,果园里的桔子渐渐地黄了,山坡上的枫叶款款的红了,水田里的稻谷泛泛地熟了,墙腳下,篱笆边,田坎间的野菊花也都开心的露出了黄呈呈的笑脸。然而,往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集市贸易如今却冷清了许多,因为人们大都忙于上山采摘和下田收割去了。“湘西佬”出来“跑生意”已经数月,觉得布帒子里的银两赚得也差不多了,感觉到了应该是回家的时候了。于是,他清点行礼,收捡银两,梱扎成两布帒挂在肩上,然后,休闲的在常德的西门口沙滩边等侯船只把家还。
这时,已经快要中午了,火红的太阳照得“湘西佬” 都睁不开眼睛。不远处,一个渔童,提着一竹筐滩螺高声叫卖:“滩螺、滩螺,刚摸上来的活滩螺!”“湘西佬” 看见是一个大概十二、三岁的儿童在叫卖,于是招手喊来渔童,拿起渔筺低头看了看甘渴难受、咽咽一息的半筺滩螺,二话沒说,掏出了二两银子给买下了。只见“湘西佬” 走到沙滩中,念念有词,然后把滩螺倒进了湿润的沙滩上。好奇的渔童,看了以后,摸着后脑売,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做了一个鬼脸笑嘻嘻的跑开了。只见那些滩螺如鱼得水,张开嘴巴,各自纷纷逃命。不多时,都爬进了水中,沒了踪影,只见那沙滩上留下了道道痕迹。“湘西佬”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行行字,影约可现那是四句打油诗。“湘西佬”寞寞的记下了,便返回到了渡口边等候船只回家。
“湘西佬”终于等来了回家的船,欣慰的上了回家的路。上船后,“湘西佬”起座不安。那天,看上去“湘西佬”的心情还确实有点激动,也许是因为他出门已经太久了,归心似箭的原故。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他真的不愿意在外面呆得太久,真的很想马上就回到自已的家中,抱着“嫁娘”安稳舒服的睡上一觉。但是,由于常德到“湘西佬”的家乡麻阳是上水船,从沅江河划到锦江河,一百八十多里水路,途经九十九条急流险滩,大概划了两天两夜,船才到麻阳地段,等到了麻阳高村县城的柴码头时,那时,天色已晚,已经是一个张灯时分,这时,天空中“涮,涮,涮”的下起了雨来,并且是越下越大,越下越猛,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泼下来。远路的几个船客们无法上岸回家。只有在船上过夜。“湘西佬”虽然有粽叶斗蓬在身,离家又不远,但夜深人静,看看布帒子的银两,又怕路上遭遇土匪抢劫,因此,也只有在船上过夜。刚刚躺下,“湘西佬”突然爬了起来,想起了在常德西门口沙滩上,滩螺留给他那几句打油诗。于是,他便提起布帒,戴上粽叶斗蓬,充充忙忙的上了岸,在岸边找了一家旅馆过了一夜。
天一亮,“湘西老” 赶快穿好衣服,三步并着两步走的赶回了家。“湘西佬” 在家稍坐了一会儿,喘了一口气,抽了一帒烟,感觉自已应该好好的休息几天了,于是,烧了一大锅子水,准备晚上好好泡一泡脚,全身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结果,他在晩上洗澡的时候,不小心把门方上的煤油灯给弄翻了,泼了他一头发煤油。这个时候,“湘西佬”又突然想起了滩螺留给他那几句打油诗。于是,他只洗全身,沒有洗去头发上的煤油,只是用毛巾擦了一下头发,爬上床就“呼噜呼噜”的睡着了。
第二天,天已经大亮,“湘西佬” 喊“嫁娘”起床做饭,不听见答应,“湘西佬”用脚轻轻的踢了一踢睡在另一头的“嫁娘”,还是沒有反映。于是,他只好自已起床。当他披起衣服走到床的。另一头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嫁娘”满头是血,已被人杀害了。“湘西佬”赶紧跑到县衙门报了案。结果,他自已却被关进了大牢。理由是,当天晩上只有他们夫妻二人在家,并且睡在一张床上。沒有第三者进屋做案痕迹,不是他又是谁呢?“湘西佬”高声大喊冤枉!
“湘西佬”被带到牢房,几个五大三粗的衙役轮翻严刑考打盘问,但是,“湘西佬”就是不承认自己杀了自己的“嫁娘”。结果,经过几天几夜的重复严刑考打盘问,并且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还不让他睡,“湘西佬”实在是受不了了,心想,这样慢慢的折磨打死,不如承认算了,于是,寞寞点头承认了这桩血案。但是,自古以来,杀人是要偿命的,这是天径地义的事情。第二天,县官决定斩首示众。行刑前,县官挥笔写下斩字时,怎么写也写不出来,县官感到奇怪,于是提笔仔细一看,发现了一只飞蛾紧紧的包住了笔尖,因此,才写不出斩字来。县官看后一惊,感觉事出有因,于是决定暂缓杀头,并且吩付衙役将“湘西佬”押回牢房。
在牢房里,县官再一次重新审问“湘西佬”。“ 湘西佬”照旧还是说他沒有杀害自己的“嫁娘”,说他是冤枉的,先前承认只不过是受不了严刑考打,屈打成招才承认自己杀了人。接着“湘西佬”把他在常德做生意以及回到家中的经过,一五一十,祥细的又说了一遍。并且说,在常德西门口上船回家前,他买了一筐滩螺放进了沙滩里,滩螺给他留下了四句打油诗,县官问他;“哪四句打油诗?”他说:“码头莫停舟,煤油莫洗头。一斗三升米,飞蛾包笔头”。并且说,前两句他已经照着做了,沒有在码头边的船上过夜,也沒有洗去头发上的煤油就上床睡着了,后两句就不淸楚了,如今就被关进了大牢。县官听后,联想起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停靠在柴码头边的一条客� “湘西佬”他真的是命大,死里逃生。县官佯细想了想滩螺留给“湘西佬”的那四句打油诗,分析推断后,认为那四句打油诗中已经有三句是印证了的,只有其中的一句还沒有印证,那就是“一斗三升米”。难到“一斗三升米”与这起命案有关?或者说,“一斗三升米”与凶手有关?照理说,一斗谷子通过石磨碾压后,只应该是七升米三升糠,只有在反复碾压成熟了后的情况下,才会糠多米少,才会七升糠三升米。“糠”与“康”同音,是不是凶手姓康名七呢?于是,县官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且吩付县差们四处打听,看一看浮石烟村附近,有沒有叫康七的人,如果有,抓来审问便是。
一天,几个县差在浮石烟村附近几个村庄找了几遍,沒有打听到姓康名七的人。看看天色已晚,他们打马回朝,当走到城内,准备称几斤肉回府打牙祭,结果看到前面就有一家肉铺,便上前说:“屠夫,来五斤肉”,只见屠夫下刀一砍,挂上秤一看,并说:“我康七手是秤,一砍就是五斤,一两不差!”县差一听,便说:“你就是康七?”屠夫答到:“那还有假?”“那好,跟我们到县衙门走一趟!”于是,几个县差拿来绳索将屠夫康七乱七八糟的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经过几个衙役轮翻严刑考打审问,屠夫康七承认了那天晚上杀人的全部经过。
原来,“湘西佬”长年累月的下常德做生意,他的“嫁娘”在家沒事情可做,游手好闲,清靜无聊,时间长了耐不住寂寞。在一次进县城赶集秤猪肉时与屠夫康七相识,并且,眉来眼去,久而久之,他们便勾搭成奸。这一回,屠夫康七见“湘西佬”做生意回来赚了不少钱,于是,奸夫赢妇经过商量便起杀心,决定晚上谋财害命。由于作案那天晚上,屠夫康七心急,加上天黒看不清面目,只闻到“湘西佬”的头发一股油味,自以为是女人头发固有的油脂味,于是,朝另一头的情妇砍去,结果杀错了人。
这还得述说清楚,古时候的湘西夫妻晚上睡觉的风俗习惯。原来,古时候,湘西的人们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夫妻在晚上睡觉的时侯都是各自睡在床的另一头,既便是做了夫妻之事以后还得回到各自的那一头去睡觉。这还因为过去的床属于“行床”,两头可以睡觉,“平起平坐”,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有东西南北之别,更不是像现在的夫妻俩人晚上睡觉,头并着头,肩并着肩的睡觉。湘西夫妻分头睡觉这一习惯至今还在乡村中普遍存在。所以,当天晚上“湘西佬”睡着了,“嫁娘”被屠夫康七一刀下去杀害时,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动惊,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湘西佬” 才又躲过了一劫。
“ 湘西佬”他再一次死里逃生。也许,这就是他平时做的好事多,积的恩德深,行的善良广,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好报应,好结果。因此,放生这一民间习俗,至今在湘西的麻阳人群中� 有道是:行善放生人自生,做恶多端必自焚!这是湘西麻阳锦江长河两岸留传至今,古时候的“湘西佬”一段人生传奇故事。后来,“湘西佬”再也没有娶嫁娘,一个人生活着,一直到老,传说他活了一百零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