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欣欣然】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4.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愿、闻、恣、”等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战国策·齐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使节来访赵国,赵威后先问收成,然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回答说:

幻灯片展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使齐国的使者心悦诚服,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的主人公之一。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105页。幻灯片展示:《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都选自《战国策》,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战国策》这部书: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94页。

二、介绍历史背景:(我们首先来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辅佐朝政,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本文由此拉开序幕……

三、课文解析:

1、讲析第一段:“说”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我们请一位同学作为代表给我们说一下)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字词、句看出来?

明确:“新”和“急”表明了赵国所处的'国际形势,两个“必”即:“必以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点明了赵国处于两对矛盾当中:赵国与齐国、君与臣的矛盾。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的重点字词:新:刚刚。用事:主事、掌管,这里指执政。急:急切地。赵氏求救于齐: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应为“赵氏于齐求救”。质:人质。左右:(古)身边的大臣,(今)方位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总结:这段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对下文起到什么作用?)为触龙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2、讲析第二段

触龙在赵太后怒气冲冲的情况下进谏,如果你是触龙的话,你怎样开始与太后交谈?你会像前面的大臣那样“强谏”吗?(大家都各有各的技巧)我们看触龙是怎样开始他们的谈话的?

分角色朗读: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触龙、太后以及旁白三个角色给我们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有同学自告奋勇吗?(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

点评:这三位同学对人物的身份和说话的语气都把握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翻译这一段,同学们注意把重点的字词翻译好。

重点字词:

左师:1)春秋时宋国执政官。(2)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言,对宫廷侍卫说。愿:希望。揖:作胥,传写之误,胥通须,等待。之:代词,指代触龙。

徐趋: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谢:谢罪、道歉。曾:连……都不能。窃:私下,私自。而:转折连词,但是。之:结构主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少(shǎo):稍微。蓍:通嗜,喜爱。得无……乎: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该不会”。

见到太后之后触龙首先说了什么?

明确:由说自己身体的不适到问候太后的身体健康,接着问饮食、谈养生。触龙从闲谈,拉家常入手,以轻松的话题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太后之色少解”。我们就可以把这一段总结为:说家常——缓冲法。(目的是缓和当时的气氛,即缓冲法)

3、讲析第三自然段

太后的怒色已有所缓和,这就为触龙继续劝说提供了有利环境,接下来触龙要说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自己阅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给同学们大约5分钟的时间。

我们来点一下重点字词:贱息:对儿子的谦称。息:子。衰:老。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即禀告。敬诺:敬,表示尊重对方的意见;诺,叹词,表示答应、同意。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女子的配偶。异:特别。媪之爱燕后/父母之爱子。之: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念悲其远也:形容词作为动词,为……悲伤。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嫁。反:通“返”。

这一段中触龙说到了什么?

明确:从说幼子舒淇引导爱子问题的论争,一步一步的引导太后去领悟这样一个道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而我们可以归纳为:说幼子——引导法。(这是为引导而说,即引导法)太后已经领悟了这样一个道理,并且同意了触龙的说法: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但是赵威后还没有说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所以触龙还要继续劝说,接下来触龙又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同学们回去预习一下,并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二大题。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4、5段并梳理文章结构、拓展延伸。

一、复习: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触龙说赵太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5页。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段,第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明确:“说”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他首先说什么?(明确:说家常,以缓和气氛)紧接着就说到?(说幼子,目的在于引导太后领会这样一个道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触龙接下来怎样把赵太后说服的?

二、讲析4、5段: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4、5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第四段:

重点字词:至:到达。侯:名词作动词,封侯。继:动词作名词,继承人。

难句翻译:“此则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这就是近的灾祸危害到自身,远的灾祸殃及子孙。“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地位高而没有劳绩,封路丰厚而没有功劳,却拥有很多珍贵的器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词作使动,使……尊贵。

恣君之所使之:恣,任凭。之①,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代词,指代长安君。

这一段触龙主要说到了什么?(明确:由说王位承袭直接引入一旦长安君无功于国的后果,说后果——直入法)

最后一段写长安君赴齐做人质,照应开头。

重点字词:质,做人质。

三、梳理文章结构: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课文的结构,课文是围绕哪个中心词进行的?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题目。

明确:“说”字贯穿了全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前提原因:赵国的形势新、急;同时处于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必以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3、4、5段是“说”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说家常,第二步是说幼子,第三步说王位的承袭;最后一段写“说”的结果,照应文章开头。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的说服了赵太后。

四、拓展延伸:

从触龙一步一步的成功的说服赵太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故事发生的背景,赵惠文王刚去世、秦国攻打赵国、齐国要求让长安君做人质,作为一个刚执政的国君,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子,在这之间作出选择让幼子长安君冒险去做人质,对于赵太后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触龙没有像“强谏”的大臣那样竭力劝说,而是向太后表示自己对太后的关心和对幼子的爱,在情感上他们是相通的,这首先是建立在触龙能够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上看问题,能够理解太后,并有能够与太后沟通的智慧和技巧)

(1)理解、沟通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同学与同学之间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与家庭应该如何相处?人与社会应该如何相处?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参考: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说话、沟通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要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交流。

(2)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什么形式?

参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哟扑冲突的时候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是狭隘的,需要通过种种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无所贡献就无法体现社会的价值,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表示着个人价值实现了多少。

(3)触龙对舒淇的爱、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爱是否是“溺爱”?为什么?设想你现在已经为人父母,如果你也身处赵太后这样的境况,你会怎么做?

五、结语、完成课后练习(根据时间来安排)并结课。

在坐的各位都是未来的好父母,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暂且讨论到这,下面我们来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

新、急

前因 两 必以长安君为质 双方矛盾

必 必唾其面

说 说家常——缓冲法

过程:三步 说幼子——引导法

说王位承袭——直入法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板书设计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理解与沟通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触龙说赵太后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案》。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3

一、关于课文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 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他那温和亲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气而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几句寒暄之后,触龙就不厌其烦地向太后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虽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妇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神色有点松懈了。而这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

第3段,“说”爱子。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了,紧张场面缓和了,触龙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就给太后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是想“走后门”而已。

既然两人在爱幼子这一点上达成了默契,在“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争辩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仅能互相理解,而且还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由于爱,必然要为他的前途考虑。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这就引出怎样才算对子女真正的爱这一话题。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论述了连她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自己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还没等触龙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4段,“说”的后果。

故事的结局,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三、人物形象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有着善良、慈爱的一面。疼爱幼子,本也无可厚非,但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她却不肯听从大臣的“强谏”,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于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声明,则表现了� 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从反面表现了触龙雄辩的论说才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最终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说。

四、写作特色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这也是《战国策》与《左传》《国语》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究其实,来源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艺术夸张。说客们一旦口若悬河地游说起来,不仅会滔滔不绝,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取胜。作者还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平易晓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着重介绍背景材料,对课文内容稍加点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唾沫强谏有郄恃粥

耆食老媪接踵膏腴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1、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4、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触龙说赵太后》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谏B、老臣窃以为媪(ǎo)之爱燕后

C、老妇必唾(chuí)其面D、持其遗(zhǒng)为之泣

2、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对曰:“甚于妇人。”

A、少益耆食,和于身也。B、赵氏求救于齐。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老臣以温为长安君计短也。

C、廉颇为赵将,伐齐。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A、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B、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3、下面对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②太后盛气而揖之③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④太后之色稍解⑤而臣衰,窃爱怜之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⑦诺,恣君所使之⑧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③⑥⑧/①/②⑤⑦/④B、③④⑤/①②/⑥/⑦⑧

C、①③⑦/④⑤/⑥/②⑧D、②⑧/③④⑤/①⑥/⑦

4、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③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④老妇恃辇而行⑤最少,不肖,而挟重器多也

⑥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⑦B、⑤⑦C、②③D、②④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语法特点。

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尊长安君之位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④必勿使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译文:。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①C②B③C

3、A

4、B

5、①介宾短语后置②使动句③宾语前置④省略句

6、①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②历代赵国之君的子孙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

《触龙说赵太后》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我很欣赏曹刿,国难当头时,位卑不忘忧国,问战,参战,论战!

我很欣赏烛之武,怀才不遇,怨气滔天,秦晋围郑时,理智战胜情感,国家为重,人民为重,终以说辞退秦师!

我也很欣赏邹忌,妻妾成群,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善从小事见大,治国如审美,治大国如烹小鲜,成功的讽谏,千古名传!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方式都收到同一游说结果:说服对方。我认为除了说辞的深入浅出,除了说辞的发自肺腑,更重要的是耿耿忠心,坦坦胸怀。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战国的触龙:触龙说赵太后

面对这一题目可以提哪些问题?

触龙在什么情况下说服赵太后呢?朗读第一节。

“用事”什么意思?“新”——刚刚赵国的国君哪去了?

赵太后遇到了什么问题?秦国为什么“急攻”?

如果改动一个标点:“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还能这样理解吗?这个“急”怎么理解?强调是攻打的迅猛。事实上,当时秦国看到了刚执政,国内动荡,国势衰微,才发兵东下;即占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赵国危在旦夕!赵太后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如何解决的?怎么译?

齐国什么意见?“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以”什么用法?意义?有没有谈判的余地?这是赵太后上任后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国家危在旦夕,该不该“以长安君为质”?用现在的观点来说是什么冲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

赵太后不肯,说明她什么?溺爱!大臣们怎么做的?“强谏”——竭力劝说!大臣们为什么敢“强谏”?A忠心B新用事。所以“新用事”显得尤为关键!

新国新用事,秦才攻!就因为新国新用事,齐才苛刻!就因为新国新用事,大臣们才敢如此这般,大臣心中难免不服气!

“复”什么意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比较“又”、“再”的时态!

有人说,太后如此,写出了她性格中的特点:固执、蛮横,倚老卖老!但太后如此也有合情合理的一面:太后为什么会这样?刚刚失去丈夫,又要忍受别离;刚刚佐政,又面临如此压力。所以,太后的言辞,从心理角度看十分正常!

现在关键问题有三个:秦急攻;齐叫板:大臣强谏

关键的关键是大臣还是太后?谁来解决——触龙!触龙会沿着大臣的方法走么?写大臣对触龙的劝说有什么作用——反衬!写太后“凶横”也是!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这里的“愿”有两解:愿意:希望。选择“愿意”,说明别人劝之所为:选择“希望”,是主动所为!从表现触龙的角度来看选择哪一个?

太后知道之后,怎么想的?所以“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两个而字连接两个动词,动作有先有后,所以是承接,也叫顺接。臣民见太后,应快步小跑,而触龙却“入而徐趋”,以至有违宫礼,所以“至而自谢”,这些谢,就是道歉!原因是佬?病足,不能快跑!道歉之因有2个。“不得见久矣”————该不该常来?能不能常不?因为“病足”,所以“自恕”!但这次,为什么又来了?把主体改为身体行么?不敬!敬意大失!

触龙老态龙钟,不能疾走,太后当然想到自己,怎么样。“恃辇”而得!行:方式是“恃辇”,所以“而”表示修饰作用。由此看来,太后年龄怎么样啊?人老了,胃口就不行了。所以触龙,自然谈到饮食。

“日食饮得无衰乎?”什么意思啊!“衰”,减少下文还有一个“臣衰”,指衰老,与现在同义。一首诗中还有这个字:“乡音无改鬓毛衰”(斑白)

“恃粥耳”,能吃的上大鱼大肉大鹅大鸡么?为什么不能吃?年龄大,国事繁,不容易啊!法没方,一个要为车事殚精竭虑,真很感动人啊!请大家想想太后一肚委屈:新死丈夫,国家大事要自己处理,小儿子又成了矛盾的焦点;国外,秦国大军压境,城池连失,盟国条件苛刻;内部大夫强谏,不体谅自己,搞得很僵。

这里,太后没想到触龙谈的是健康,说的是起居,介绍的是食饮养生。看似东来西去,东拉西扯,洋溢于中的是深深的同情,缕缕的慰藉,丝丝的关心体贴。触龙的目的是什么?解除太后的精神武装,消除盛气!目的达到没有?“少解”。之后,触龙提出什么要求?“贱息”什么意思?能换“令郎”么?真的是“不肖”么?为什么提“最少”?———————因为长安君也是“最少”,触龙想让儿子当什么?卫士!卫士穿什么衣服?”“黑衣之数”中的“黑衣”借代什么?这个要求过不过分?为什么“没死以闻”?礼!“托之”之指谁?托他给谁?太后!太后看出了触龙的什么心情——————爱怜,是溺爱么?托子于太后是保家卫国,在大敌当前的时候,献出自己最小的儿子!在争执之中,触龙猛的送出一句压倒对方的观点:“老臣窃以为”“之”什么用法?这句译时要注意什么?

左师的例证是什么?我们齐读。“持其踵”怎么理解?念悲,同义,哀,可怜。非,不是“必勿使反”使谁返?如果正面说,该怎么说?争执之后是说服,哪一字说明太后承认了?从触龙的立论,例证,分析中,传达了这样的诚意。

1、对女儿有长远考虑

2、爱,不溺爱,念悲其远

3、那么,反过来比照长安君呢?他缺少的是什么?比照自己的儿子,又缺少的是什么?

我们说,触龙此时已直奔劝说的主题了。《战国策》的特点,我们说了,作者确实是“精于描写”从太后的盛气—————少解—————笑———————然,的确描写!但对话过程中,我觉得描写还不够细腻,请读课文,给人物对话前,加段情态动作心理描写。

深远的道理,触龙如何走向“说”的目的地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赵之为赵”两个赵字怎样讲才好?你想想“侯”、“继”的词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名———————动)继者不在,你推想一下原因是什么?他们落得什么结果?“近者”什么意思?(在位时间短)触龙如何反思的?是人主子孙不善么?是什么?

“位尊而无助,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怎么翻译?强调:“而”,转折;挟,拥有;(学生译时没注意互文:地位尊贵,俸禄优厚却没有功劳,然而拥有很多的珍宝。)这句揭示了继承人不在的正面原因。这是从历史的角度从教训上告诉点明太后。接着,怎样进行类比的呢?尊,使动用法。“封之以膏腴之地”如何译?点一下,状语后置!何以自托于赵?“以何”劝说的结果呢?“约”,什么意思?乘shèng一车四马。质于齐即于齐质。

朗读全文,思考:

1、触龙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

2、太后是否是一个蛮横无理的执事者?

3、触龙劝说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上到这儿,我们开头的疑问还有哪些没解决?“劝说之后”好像还没有解决!比如长安君怎么想的,触龙退朝之后呢?齐国,我们就———————

这课还有很多文言知识要我们归纳,我们动手做一下:

1、通假字

2、活用词

3、典型句式

4、虚词:而、之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 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5.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元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赵氏求救于齐 (向)

于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6.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6

课程分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琅琅上口,� 文章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将幼子送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正如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题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体验文章欣赏、评价,主动探究问题,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学情分析:我校的情况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质量较差,招收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但往往思维很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我所教的两个班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能够相互合作学习,情不自禁地进行表达交流,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只要诱导得当,学生就会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对于本文谈及的“爱子”问题,更易产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根据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精神,“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在组织教学时,我尝试运用导向性、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学习全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体味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4、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体会母爱亲情,感恩父母。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质、揖、走、恃、郄窃、不肖、没死、崩、恣“等重点词语。并利用语文早自习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使其在熟读的基础上,熟悉课文,理解文意,并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巩固对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

二、情景导入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跑,不惜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触龙说赵太后》。

〔点评:利用“导语”激起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准备进入文章赏读之中。〕

三、诵读课文,体验文辞之美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深受感染,老师相机指导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课文,进入文章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读得很卖力,并且初步读懂了文意。提出:同学们,《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准备回答。

(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讲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课文探究理解触龙説服赵太后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第一段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即故事中的赵太后,赫赫有名的赵威后。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于是“急攻之”。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彼此之间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

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

刘晓媛: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赵太后。首先,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局,为下一步进谏打下基础。其次,触龙借为自己的少子舒淇谋个黑衣卫士之职,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再次,触龙又转弯拐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红和爱子长安君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并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后,从历史教训入手总结经验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长安君问题,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郑海彦:这也就是一种“出奇制胜”“引君入瓮”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锋,夺取了胜利。触龙有备而来,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五、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对结合自身阅历对文中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见解发人深省,“爱子”之心,身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爱则意义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骄子如杀子”的道理,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围绕“独生子女教育”“母爱”等问题按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同学们热烈讨论,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我所了解的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致更高了,选代表精彩发言:

孙盼盼:当代的独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对他们言听计从,物质上极尽奢侈,关心上无微不至,一切都包办,结果父母的溺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凡事都不能独立,依赖性太强。

柴冰冰:当代的独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被别人照顾惯了,养成了许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别人做得好,却很少去关心别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起码的感恩。

孙书平: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只会使他们养成任性的习惯,不易融入集体,受不了约束,考虑问题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周全行事,制约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杨珍珍:“温室里注定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过分的呵护,使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应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时珂:对子女的溺爱,累了父母,却使孩子养成安逸享乐的不良习惯,不懂生活艰辛,从长远来看,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孩子吃苦头。因此“溺爱”子女要不得。

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示了新时期中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与时代意识。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又使学生进一步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看到你们长大了,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课后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文字。

课后反思:

一堂课,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设疑,适当进行诱导,学生才会尽情地探究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这正是张熊飞教授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课堂上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唾沫强谏有郄恃粥

耆食老媪接踵膏腴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1、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4、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触龙说赵太后》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谏B、老臣窃以为媪(ǎo)之爱燕后

C、老妇必唾(chuí)其面D、持其遗(zhǒng)为之泣

2、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对曰:“甚于妇人。”

A、少益耆食,和于身也。B、赵氏求救于齐。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老臣以温为长安君计短也。

C、廉颇为赵将,伐齐。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A、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B、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3、下面对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②太后盛气而揖之③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④太后之色稍解⑤而臣衰,窃爱怜之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⑦诺,恣君所使之⑧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③⑥⑧/①/②⑤⑦/④B、③④⑤/①②/⑥/⑦⑧

C、①③⑦/④⑤/⑥/②⑧D、②⑧/③④⑤/①⑥/⑦

4、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③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④老妇恃辇而行⑤最少,不肖,而挟重器多也

⑥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⑦B、⑤⑦C、②③D、②④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语法特点。

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尊长安君之位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④必勿使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译文:。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①C②B③C

3、A

4、B

5、①介宾短语后置,

②使动句,

③宾语前置,

④省略句。

6、①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②历代赵国之君的子孙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触龙说赵太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设计:

1、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4、体会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认识父母为子女做长远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云游八方、纵横捭阖的事件和言论,正如刘向所称“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数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

幻灯补充资料,学生阅读并摘记关键内容:

(资料1:郑振铎“在《战国策》里面,我们看不到一些迂腐的言论,与一切遵守传统的习惯与道德的行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旧的一切,已完全推到,完全摧毁。所有的言论都是独创的、直捷的、包含可爱的机警与雄辩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勇敢的,不守旧习惯的。都是审辨直接的、利害极为明瞭的。”)

(资料2:刘向:“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资料3: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教师阐释:

历史上人们大都从维护儒家正统思想出发,认为它是一部坏人心术的邪恶之书。其实,《战国策》通过许多引人入胜的奇策异智故事,说明智能的威力和策士的社会作用。渲染策士对战过局势的控制,显示智力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有意识的渲染夸大策士在战国乱世中的作用,歌颂策士的智慧,旨在引起人们对智力的足够重视。“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的作者以卓越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知识阶层在政治与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歌颂那些穷闾僻巷中冲杀出来的大批寒士的才智,公然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呼声。这种与不讲智愚贤不肖的世袭贵族专制背道而驰的思想倾向,尤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崇尚智能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战争不再是赤裸裸的蛮力搏斗,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特别是智能的价值不能不被重视。作者排除鬼神思想的干扰,高扬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体意义,为后人的觉醒起了启蒙作用。

二、中国历史散文分类:(幻灯)

以“时”为中心——编年体——《春秋》、《左传》

以“地”为中心——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以“人”为中心——纪传体——《史记》、《汉书》

以“事”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三、指导诵读:

1、学生集体诵读。

2、教师指导,人物对话诵读要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情相吻合。

四、课文学习:

1、触龙説赵太后之前,面临怎样的局面?

学生归纳:三对矛盾(赵——秦,赵——齐,太后——群臣)(板书)

教师追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形势的紧张严峻?

提示明确:“新”、“急”、两个“必”

教师总结讲授:

是啊,强秦压境,齐国又开出了很高的条件和筹码,国内大臣们与赵太后又陷入僵局,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这时候,作为谋臣策士的触龙表示“愿见太后”,这里显示出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是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精神。面对赵太后的威势,触龙没有选择沉默,这是因为他深悟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参悟是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的,正是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有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此,触龙的劝谏成功,和这种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当然,“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触龙讽谏成功,更和他的语言艺术分不开,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他的语言艺术。

2、触龙用什么方法叩开和赵太后的对话之门?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勾画出描写赵太后表情的词句。

明确:说健康以缓冲(板书)

扫清语言障碍,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揖——胥,谢,曾,“和于身也”,色,少,耆(不读qi)

(幻灯)表揣度语气的固定结构:

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教师引导:

赵太后愤怒的表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但这时候说根本的问题尚欠火候,触龙又用了什么办法?给舒祺谋位子的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解决相应内容的字词句。

说舒祺以引诱(板书)

明确:其用意一是解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二是因势利导,巧妙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找到感情上的共鸣。

文言基础知识:贱息,不肖,爱怜,没死以闻,念悲其远,祝

(幻灯)表比较的介词“于”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皆以美于徐公

4、此时触龙还是不谈人质,而是拿长安君与燕后对比,认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我们可以概括为——比燕后以旁敲(板书),那么,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明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师引申讲解:这里其实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直到今天仍具有警示意义,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

学生谈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

不做长远打算,而只让子女贪图眼前的安逸,这就是溺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失职,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温情脉脉的。

5、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使其欣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做人质的?

①学生齐读此段,然后就不懂的词句提问。(双向互动)

②体会这段文字纵横捭阖的文风。(排比)

③触龙总结历史经验,思索出隐藏在沧桑岁月深处的耐人寻味的哲理——“位卑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教师讲解:

这种无功不受禄的思想,要求人们为国立功,是对世袭制度的大胆挑战。是啊,“有功于国”,才能“自托于世”,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校园内的一副对联——“以正气还天地,有大功于国家”,就让我们大家以此共勉吧。

6、总结:

纵观全文,赵国执政者赵太后由于爱子过甚而不清醒,于是她同谋臣触龙之间发生了一场权力和智慧的角逐。结果触龙凭借自己的智慧占了上风。在这里,彰显出了《战国策》的作者的轴心意识,那就是崇尚智慧,一部《战国策》,生动阐释了智慧就是力量的含义,作者以卓异的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了“士”阶层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