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
阿房宫赋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XX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 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 .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农田。)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爱:爱护。)
(10)则递三世可至万 (递:传递。为:做。)
(11)谁得而族灭(得:能够。)
(12)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
【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详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 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囷焉qūn不何虹jì
妃pín yìng qiáng焚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尽态极yán掠piāo
鼎chēng lǐ yǐ zī zhū
贺梁之chuán在之粒yǔ sù横jiàn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完了、结束北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未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数→动统一
构而折“骊山”名→状从骊山
“北”、“西”名→状向北、向西
未何“云”名→动出现云彩
“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背景感知】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识记积累】
1. 字词注音: 阿房(ē páng)宫赋
màn yìng chēng lǐyǐ piāo
缦立 妃嫔媵嫱 鼎铛玉石 弃之逦迤 剽掠
chuán yán qūnqūn niǎn jiàn zīzhū
架梁之椽 檐牙高啄 囷囷焉 辇 直栏横槛 锱铢
2.词语解释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 焉:……的样子。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为秦宫人 为:成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雷霆乍惊 乍:突然。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则递三世可至万 为:做。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 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课文初探】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本文铺陈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 “妍”,美丽。
c.缦立 “缦”通“曼”,久。
d.“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 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 年 级:高二 班级: 小 组: 姓名: 使用时间:.12
课 题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指导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流 程笔记栏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疏通后两段文意2、思考本文写法。二、自我检测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 )
(2)秦爱纷奢(纷: )
(3)人亦念其家(念: )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 )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 南亩: )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 )
(7)戍卒叫,函谷举(举: )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 )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爱: )
(10)则递三世可至万 (递: 为: )
(11)谁得而族灭(得: )
(12)秦人不暇自哀(哀: )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 三、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
4、《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
(1):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
(2):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议论)做(铺垫),这就是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5: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铺排或铺陈)的手法,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对偶押韵有致,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散文的双重特点,富有表现力。 四、课堂达标完成课后练习三五、拓展提升(作业)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六、收获和疑惑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
“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疑难指津】
·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议论特色?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中的议论能够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现出来还是很见艺术功底的。
【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名题讲析】
1.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
⒆非死则徙尔。
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
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
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
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用法。本单元文言虚词的学习是重点内容,而其中尤应重点积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几个语气助词的多种用法。本题中,表陈述语气有⑷⑽⒆;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叹语气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⒀;表判断语气⑸;表肯定或否定语气⑴⑶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的一组是(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o I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辩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答案为B。
【风景剪辑】
剪辑1: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故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来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剪辑2: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 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则递三世可至万 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u) 辘辘(lulu)远听 鼎铛(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尽态极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宫 剽(piao)掠其人 金块珠砾(li)
D.尽锱铢(zhizhu) 妃嫔媵嫱(yingqiang) 逦(liyi)迤
2.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二。 填空题:
5.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又何羡乎? 目遇之而成色
12.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5.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 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
3、 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 学生自学:
1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
2 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 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 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四、五
3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四 深入理解:
1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
2 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
3 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 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
4 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 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
(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
6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 均先铺叙,后议论;
(2) 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 《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 《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 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
(2) 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
(3) 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教学目标 :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 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 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 正音:
兀 骊 缦 霁 冥 嫔 媵嫱 荧 椒 剽 逦迤 砾 呕哑 铛 锱铢 椽 槛 妍
2、 问题:①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②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
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 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 指导、结合注释理解一二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 作业 :1、背诵一二段
2、《基础训练》课内阅读7——12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 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 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理解背诵课文 难点: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 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 检查:1、背诵默写一二段或摘句连接,如:长桥卧波, ? 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 ,亦不甚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 直走咸阳 不霁何虹 盘盘焉廊腰缦回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 练习《基础训练》课外阅读:有关秦始皇建阿房宫的理由及过程
四、 指导阅读背诵三四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 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 简析内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 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五、 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六、 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课文 2、《基础训练》1——6
[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 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横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 完了、结束 北 而西折 动词,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数→动 统一
构而 折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 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 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 “妍”,美丽。
c. 立 “缦”通“曼”,久。
d.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 ,韩魏之 ,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 , :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 举:被攻取
b. 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诵读1、2段,重在学习文赋的“体物”(叙述、描写);第二课时诵读3、4段,重在体会本文的“写志”。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chi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
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可引导学生背诵《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1、2两段。
1、教师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chi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2、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
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骈散结合的。和谐韵律。
3、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4、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三、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并练习背诵1、2段。
教师的点拨: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熟读、翻译课文3、4段。
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一、导入
六百三十年前的元代,济南名士张养浩来到潼关,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心中伤感无限,于是一声长叹便化作千古名曲《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时,千年古都咸阳早已荆棘遍地,蔓草丛生,已经一千一百年不复见三百里阿房宫了。
遥想当年,始皇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大业已成,意气风发。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 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朗读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见书)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和七言绝句。大家熟悉的有:
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梳理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 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 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 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 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 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 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 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 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 读第二小节
8. 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 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 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 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 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
(二)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转”(“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
2、解释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冷”,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1、2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代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3、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 年 级:高二 班级: 小 组: 姓名: 创建人:张婧 使用时间:.12
课 题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指导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流 程笔记栏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二、自我检测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 )
(2)盘盘焉,囷囷焉 ( )
(3)不霁何虹 ( )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而气候不齐( )
(7)杳不知其所之也( )
(8)雷霆乍惊( )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 )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 )
(6)未云何龙: ( )
(7)不霁何虹: ( )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11)金块珠砾 ( )
三、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阿房宫楼阁之高:( )阿房宫楼台之多:( )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 )手法3概括第一段内容
a细写阿房宫的:( )
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
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 , )手法极显宫女之( ),
宫廷生活之( )。 四、课堂达标翻译第一、第二段五、拓展提升(作业)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六、收获和疑惑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行书如行云流水,给学生强烈的视觉美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生(齐):阿——房——宫——赋!
师(指一生):你刚才读什么?
生1:啊防宫赋。(读音)
师:对么?
生2:不对,应该读E1PANG2。
师:你怎么知道这正确读音的?
生2:初中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时候,其中“护官符”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老师是教我们这样读的。
师:听话的孩子才能学到真本领啊。我今天再教你一招:阿房宫这命名称除 读E1的“阿”除了山陵的意思外,也有房屋的意思。读PANG2的“房”,本身就是房屋的意思,这里作为建筑的名称,自然十分妥当。
生2:哦。
师:上篇文章我们根据题目《师说》知道它的体裁是?
生:说。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赋。
师:谁讲讲“赋”是怎样的东东?
生3: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赋比兴。那个赋就是铺陈、铺排的意思。所以这文体应该大段大段记叙和描写。
师:不错。
生4:你以前讲汉赋的时候还说这种文体“劝百讽一”的内容上的特点。
师:冒昧打断一下,请你把你说的这句话重新组织一下,因为你说出的是病句。
生4:恩……你以前讲汉赋的时候还说到这种文体内容上有“劝百讽一”的的特点。
师:(点头)
生4:就是说它内容上有许多关于豪华园林、打猎阵势的描写,最后才往往来一句“请皇帝注意身体”或“请皇帝爱护百姓”之类有劝戒意义的话。
师:你的记性真好,我自己都忘记了。呵呵。
生5:课本注释上也有杜牧的赋有“气势雄浑”的特点,也可以来说明它的特点吧。
(师点头表示默许)
生6:我摘抄本上抄过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应该也算赋吧?
师:当然算了。你还能记得其中什么句子吧?
生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其他学生做惊奇状)
师:不错,不错。关于赋,我想说几句,这种文体经历了骚赋—大赋—骈赋—文赋四个阶段(板书)。骚赋的代表人物是屈宋,也就是屈原和宋玉。大赋我们知道了,汉代的,主要是西汉的时尚文体。骈赋在汉末兴起,篇幅短小了一些,形式上多用四六骈句。我们在初中好象学过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是吧?
生:是。
师:风烟俱净——
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师:唉,浙江真是个好地方啊!至于文赋,那是受了“古文运动”的影响,现实意义得以强化,名篇有这《阿房宫赋》,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到了宋代,赋的讽谏意义近乎没有了,个人化色彩增强了,那是散文自觉的时代。好了,下面我们专题说说杜牧。先把注释齐读一遍,选自12——
生:选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
师:杜牧,字——
生:牧之!
师:韩愈,字——
生:退之!
师:,字——
生:润之。
师:程老师,字——
生:
师:混之!
生:哈哈!
师:注释上说杜牧的诗清新自然,你还记得杜牧的什么诗?
生7: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什么?
生7: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师:劳民伤财的劳和伤属于什么活用?
生7(思考,有学生说“使动”)使动。
师:好。还有谁知道杜牧的其他诗篇?
生8:〈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这首诗好象很哀伤,是不是啊?
生8:是的。清明节是上文祭奠祖先的节日,所以作者抒发了一种悼念先人的哀痛之情?
师:不是吧?
生8:是的。
师:依我看,第一句写到雨,即是写到愁苦之情,淋雨的滋味不大好受,何况是清明那细细密密的小雨呢。第二句中有“路人”一词,什么意思?(学生说“路上的人”)我看是出门在外的人,离家的游子。还有那么一种思家思亲之情呢。怎样抚慰这愁苦的飘离之情?喝酒!但是酒家却又找不到,没关系,问人吧,牧童随手一指,酒店在黄色或白色的杏花中时隐时现。至于酒喝了多少,感情有没有得到慰藉,还是交给读者去想象吧。我说的有道理吧?
生:恩。
生9: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觉得他是站在曹操那边讽刺周瑜的?
师:何以见得?
生9:他说,如果不是东风的。功劳,周瑜和孙权的夫人就要被俘虏。好象周瑜成功是老天帮助他的,自己倒没什么能耐一样。
师:恩。杜牧只是评价周瑜,而没有和自己命运情感建立联系吗?据说杜牧自诩精通军事五项全能的!
生10:我记得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杜牧所关心的已不再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他只是借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尚有东风之便,成就功名,自己满腹才华,却没机会。可见壮志难酬。
师:VERYGOOD!
生11: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什么是后庭花?
生11: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指沉于享乐的亡国之音。
师:作者写这诗的目的是——
生11:借古讽今,劝戒当朝统治者不要花天酒地,应该勤于政务。
师:说的很好,每当我来到南京秦淮河边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卡拉并不OK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什么要推荐?
生12: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初中学过吧?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2:我的一本书〈古代小诗选读〉里有。
师:哦——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12:很多人都注意后两句,因为那是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想第一句写得真好,千里,写江南的广阔的空间,莺啼,从听觉的角度写江南之美,美在音乐,绿映红,从视觉角度写江南的美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片大片的红花绿草,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像公园一样美丽。
师:想象得好。不过,我们常州也是江南名城,好象与这诗句的美景毫不相关啊?
生(乱):我们的运河污染严重。城市高楼太多了,很压抑。到处是水泥路面,没有植物。公园最有名就算恐龙园了吸引人的已经不是自然,而是一些人工的恐龙造型。……
师:悲哀啊,我的城市!不提也罢,接着说杜牧的诗。
生14:〈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师:是“坐看”还是“卧看”?
生(齐):坐看!课本上这么写的?
师:我想请你们想想那个词好?
生14:卧看好,自由自在,闲适的样子。
生15:坐看好。想一想那小孩子挺直身体,不,是坐直身体数星星的样子,天真无邪。
生:卧看好!
生:坐看好!
师:学术问题可以争辩,不要吵架,有理不在声高。你们这一吵,我也不知道说哪个好了。这样吧,民意表决,认为“坐看”好的,举手!
师(数)坐看16人支持。不到三分之一,还是卧看的支持者多。其实我心里也认为“卧”形象些。还有要推荐的吗?
生16:〈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认为它写景写得很好。
师:好在什么地方?
生16:色彩多样,青色、白色、红色搭配得好。
师:恩,白云深处还有人家,是什么人家?
生(乱):隐士、道士、仙人!
师:我想说那就是普通的山里人家,你说可以吗?
生17:(思考),可以,更好一些,更能表现民风淳朴。
师:我说那就是我的家,好不好?
生:哈,好!
师:我记得我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堂上就挂着一幅以〈山行〉立意的山水画。山石嶙峋,谷水曲折,白云悠悠,枫叶火红。不过现在的我还是觉得缺少一种精神在里面,大概是画家没有表现出“霜叶”灿烂中彰显的旺盛恣肆的生命力吧。
生:(默许状)
师:看来,无论绘画还是为文,我们要在精神的底子上认真打磨才成。还有补充的吗?
生18:我记得杜牧有两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好象是说他很那个的?
师:哪个?
生18:风流,西西。
师:风流不是罪过,罪过的是在风流中丧失方向。
(生笑)
师:不过,杜牧还算是反省过来了。在烟花盛开的大都市扬州,他只是呆了十年,十年之后,他还是去考自己的进士去了,虽然没有担任过要职,实现过自己伟大抱负,但在文学上却开创了另一方天地,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清新自然却又关心时政的作品。也算是忧国忧民了。课外还请同学们多读读他的诗。下面我来深情朗读《阿房宫赋》,请同学们在注意字音的同时,注意我对其语气的处理。
(师朗读全文。几名学生鼓掌,因符合者少,掌声渐稀)
师:怎么样?
生19:很有激情!
师:你说。
生20: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了!
师:评价得好!下面我们就自由朗读,看谁也能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
(生读书)
师:整体上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了什么,接着我们看课后练习一中关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背诵技巧的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
生2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师:2、阿房宫的外观——
生2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师:3、阿房宫的构筑——
生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从“长桥”开始,已经不是建筑的内容了吧?应该是作者由此生发的想象和宫殿生活吧?
生:是的。(铃响)
师:课后再结合注释仔细读读,下节课检查背诵第一段。
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学法导引1、 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每个部分内还可分成小的不同层次,自己试一下。案例剖析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及特点。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分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5、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巩固训练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ú) 辘辘(lù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qūn)焉尽态极妍(yàn) 架梁之椽(yuā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ǐngqiāng) 逦(líyí)迤
2.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背诵全文。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8.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9.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知识拓展(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而又何羡乎?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
13.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4.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5.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6.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18、搜集整理杜牧的经典作品,编辑一册《杜牧诗文集》,而后谈谈杜牧诗文的文学价值。19、搜集整理有关揭示秦朝灭亡的古今文章,写一篇《秦朝灭亡之我见》的文字,要求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有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6.略 7、略8.b 8.b 10.b 11.c 12.b 13.c(月亮有盈有虚,但始终没有消失) 14.a 15.d (颇不相同,此为散赋,语言平易,多为散句) 16、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7.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