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原文【最新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

诗作鉴赏 1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原文 2

游子吟原文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代表作有《游子吟》。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孟郊曾往谒见。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语“走马看花”由来)”。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年), 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韩愈称他为“酸寒溧阳尉”。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三年(808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60岁时,因母死去官。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又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不幸以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韩语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说教学过程 3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且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游子吟古诗词 4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一曲感人的乐章,

那是树叶对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天上飘荡,绘画一幅动人的画面,

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我们沐浴着父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母亲的真情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声,感恩我们亲爱的父母;

请欣赏由一年级组朗诵的《游子吟》

原文 5

游子吟

诗人: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教法学法 6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目标: 7

知识与能力: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创作背景 8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作者介绍 9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注释 10

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⑸归:回来,回家。

⑹言:说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

《游子吟》读书心得体会 11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经典诗文,如《登鹳雀楼》、《悯农》等,这些古诗教会我们许多道理。我最喜欢孟郊写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首千古名句。是呀,鲜花感谢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们成长,父亲、母亲,我要感谢您们,因为—

母亲,您的爱就像那从天而降的雨露,而我更像那幸福的花儿,吮吸着露水的甜蜜。母亲,您对我总是放心不下,时常“审问”我:“最近学习怎么样?今天听懂老师的课吗?”您恨不能把我“透视”清楚。母亲,您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您给我讲的故事却总能给我启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了才会有出息。您用爱心使我懂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谢谢您!

父亲,您在我心目中和母亲一样重要,也是我喜爱的人。您的爱就像那笔挺的大树,我就像那弱小的幼苗,您为我遮风挡雨,让我茁壮成长。您总对我说:“您已经长大了,遇到有些事情你可以自己解决了!”为此母亲总说您懒,而您却愿意花一个上午的时间为我做一顿饭。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和我一起练毛笔字。父亲,我和您之间是默契的,已经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来表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母亲,您们的爱不正是春天里的阳光吗?而我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游子吟》读书心得体会 1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看了这首诗是不是很熟悉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它就是我国古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手上拿着针线,为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儿子即将上路,她一针针细密的缝着,想着儿子在外迟迟不归,又担心衣裳不结实会坏。说像小草那样的子女心意,能报答慈母那春天阳关般的恩情呢?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浮现出孟郊与孟郊母的情景。

这首诗是多么感人啊!孟郊,众所周知,他的身世是多么可怜,他的生活是多么贫寒。我觉得我们就是小草,母亲就是阳光,她每天都用光照亮着我们,让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能看清前面的路,让我们茁壮成长,让我们走向前途和未来。有一些同学,他的妈妈打他,他就不理他的妈妈了,这样你们的妈妈该多伤心哪!你的妈妈打你,不是拿你当出气筒。是想你通过这次教训能变好,而不是让你去讨厌她,去恨她。母子之情是一盏永不会熄灭的灯火。为了你,父母费尽心机的挣钱养你,一定要让你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难道你一点也感觉不到吗?有些人已经没有妈妈了,但有妈妈的却不好好珍惜,成天都在惹你妈妈生气。刮风了,妈妈会为你加一件外衣。看见你床上有蚊子叮咬你,妈妈会为你打蚊子。看见你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你盖好被子。你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你。你去上学,妈妈会叮嘱你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如果换成别人,她绝对不会这样做,只有你至亲的人--妈妈才会这样做。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即使你竭尽一生的心意,也报答不了他们对你的爱。所以,我们要体谅父母,多帮助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曾经对我们的爱。

《游子吟》古诗全文 13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