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传说故事(精选18篇)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元宵节的故事 1

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只守护天宫的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帝的女儿想出个好办法,她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如此,他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后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一开始,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以此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2

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但是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于是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才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到了每年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自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有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有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没曾想,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这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民众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这时,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于是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这时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武帝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然后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等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而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在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这样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就是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故事 3

正月十五,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对啦!是元宵节。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元宵节吧!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节,古 唐朝诗人苏味道曾作诗《正月十五夜》,描写当时元宵夜的热闹场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那天的。习俗可真不少:赏灯,猜灯谜,舞龙……说到猜灯谜,我最喜欢啦!让我们一起来玩吧!你们喜欢“吃”吗?元宵节可少不了“吃”。元宵节必须吃一种东西——汤圆。最早的汤圆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合家幸福!

元宵节的夜晚乐趣真不少啊!你们说是不是?

元宵节的故事 4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元宵节。听姥姥说:“正月十五是点灯节,把院外的角落里都点上蜡烛,用来驱鬼”,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都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真是迷信,现在可不时兴这个了。

每年元宵节我的家乡都特别热闹,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灯笼,而且吃饭之前都要放鞭炮,当然,早上、中午、晚上都少不了一样美食,那就是元宵,每一顿姥姥都让我和姐姐多吃一些,告诉我们元宵的寓意是团团团圆圆一家欢,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幸福感就像元宵的馅一样甜蜜,多吃将来的生活会甜甜美美更加幸福。

每到晚上大街上都会非常拥挤,简直是人和灯的海洋,街道两旁都是千姿百态的冰灯,有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灯,有昂首挺胸的小公鸡灯,还有只神气活现的凤凰灯,两只珍珠般的眼睛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简直把我看的目瞪口呆,在往浑江两边走,便看到炸开的烟花,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有的像一片片流沙满天飞,五颜六色的重叠在一起,五彩缤纷、闪闪发光,天空也成了光的海洋,漂亮极了。

在这个团聚的佳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庆祝,有的舞狮子,有的放孔明灯,还有的猜字谜……无论怎样的庆祝,所有人民都会幸福得像彩灯照亮甜蜜的生活。

元宵节故事 5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传说有多种,我最喜欢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只守护天宫的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帝的女儿想出个好办法,她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大家听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如此,他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以此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6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元宵节传说故事 7

元宵节,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背后蕴藏着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关于汉文帝与平吕的故事。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乱政,周勃、陈平等人历经艰辛,终于平定了吕氏之乱。为了纪念这一功绩,汉文帝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节日。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节日庆典。

相传,远古时期,玉皇大帝为巩固其统治,特派灶神常驻人间,以了解民情并每逢三向其汇报。某年冬月二十三日,灶神禀告玉帝称:“人间百姓常年以粗茶淡饭为生,每日劳作不息,长此以往,恐怕他们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影响生产与贡献。”玉帝听后,命群臣商讨对策。太白金星提议,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予百姓药物,让他们逐渐发病,从而得以休息。玉帝准奏,衲陀祖师奉命行事。

夏历腊月初八日清晨,衲陀祖师秘密在百姓的饭锅中加入疯人药。这种药物一旦入锅,便化身为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等美味佳肴。百姓们食用后,果然渐渐变得“疯狂”:女子们忙着缝制新衣、绣制花鞋,而男子们则热衷于杀猪宰羊,皆无心务农。到了腊月二十四日以后,疯人药性愈发明显。人们纷纷邀请亲友聚餐,欢庆佳节。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家家户户都摆出丰盛的食物,共享团圆饭。自正月初一开始,男女老少不仅享受美食,还穿着节日的盛装四处游玩。他们画脸谱、敲锣鼓、游街表演,或带着礼品相互拜年。

然而,正月十三日,灶神再次上天禀告玉帝:“大事不好,百姓们已彻底疯狂!他们只顾吃喝玩乐,不事生产,如此下去必将乱象丛生。”玉帝听后大惊失色,再次命群臣商讨对策。太白金星建议可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疗。玉帝准奏后,药王菩萨奉命下凡。

正月十四日晚间,药王菩萨将百姓的夜宵改为了汤圆,并在其中加入芝麻、核桃、白糖等食材以作清醒剂。百姓们食用后,次日清晨便恢复了正常,重新投入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中。这一传统便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过年习俗。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8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

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的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

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百姓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于是到了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

后来就慢慢寓意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完汤圆,黎民百姓都能在新的一年辛勤劳作,到了年尾便能大丰收。

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故事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闻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元宵节故事 9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另有一说是元宵[1]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故事 10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

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的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果真慢慢地“疯”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

过腊月二十四日,百姓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到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百姓们全疯!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

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于是到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

后来就慢慢寓意元宵节吃完汤圆,黎民百姓都能在新的一年辛勤劳作,到年尾便能大丰收。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11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铲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的故事 12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朝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朝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元宵节传说故事 13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节故事 14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一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一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一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一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一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故事 15

今天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

晚上放学回家,一进门,我使劲用鼻子嗅了嗅,好香的味道啊!我冲进厨房,原来那香香的味道,就是厨房里的那一大锅小汤圆飘出来的香味。我们家的汤圆是多种多样的,咸也有甜,特别好吃。咸汤是没有馅的,它是用香菜、芝士丸、娃娃菜、冬菇、腊肠、虾干等一起煮的;甜的又有芝麻味和流沙味。其中我最爱的就是流沙汤圆了,流沙汤圆的皮是用糯米做的,口感特别好,一咬下去里面的流沙就都一窝蜂地涌出来,好像要去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样。

除了吃汤圆,怎么可以缺少元宵节最经典的活动猜灯谜呢!我们有一副灯谜扑克牌,爸爸负责出题,我、妈妈、外婆猜谜,很多连妈妈和外婆都猜不出来的谜题,我都答对了,比如:乡间小路落满花(打一礼貌用语),我就能迅速地猜出来是“道谢”。因为小路也可以说是道,花儿落了,也可以说是花儿谢了,所以合起来谜底就是道谢;又比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打一中国省份名称),因为这里有四条江河,江河也可以说成“川”,所以谜底是四川。我一共猜中了五个灯谜,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是一个小女超人。当然也有很多我不会的,只能听妈妈和外婆来猜和解释,学习他们的方法。我觉得猜谜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意义,让我长了很多知识。我以后要多看书,多观察,多积累,未能成为猜谜小能手。

元宵节故事 16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另有一说是元宵[1]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故事 17

远古时候,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老百姓挣钱啊也不敢花啊,人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玉皇大帝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有钱也不花,GDP也上不去啊。玉帝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果真慢慢地“疯”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百姓们全疯!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往常的劳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啊,那些月光族啊剁手族啊上淘宝买东西忍不住的啊他们都是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正月十五多吃汤圆。好耶,上淘宝买汤圆啦,什么呀信用额度不足。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故事 18

一年冬天,下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之。东方朔听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这一时之间,长安里起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此时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后来到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

于是如此热闹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